照見自己的《皮囊》

照見自己的《皮囊》

有一群愛讀書的朋友。讀完一本書,自然而然的就願意分享。

那天說起蔡崇達寫的《皮囊》一書。

有的朋友說以前讀過,但是過了許久,有些情節已經模糊了,可是那個“倔強”的一定要蓋房的作者母親,一直在印象卻十分深刻。

母親這個人物是寫《母親的房子》那一章節裡,作者寫他自己的母親為了蓋房子,經歷的許多波折,而蓋房子也是“母親”的生活希望的信念。

這本書裡不止是“母親”這麼有著一個鮮明性格的人物,裡面的每一章都有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在《皮囊》裡的“阿太”、《殘疾》裡的父親、《張美麗》裡面的張美麗、還有《阿小和阿小》裡的兩個阿小以及《天才文展》裡的文展、和《厚朴》裡的厚朴,裡面的每一個人都與作者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或是“母親”那樣倔強、或是像“阿太”那樣內心澄明、或又如同“文展”那樣無師自通的自律還有和“厚朴”那樣放飛自我的“自由”……

那一個個角色,在人群裡穿插,在歲月裡遊走。

某個時候時候或許有種錯覺,書裡面那些生動的人物,就是我們身邊某一個人,是親朋好友、鄰里街坊、是同學同事、也或是隻是每次見面熟絡而不知道姓名的某一個人。

他們就這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擦肩而過,卻經常在某一個意識中影影綽綽,又或許是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一個連自己都不曾發覺的部分。

其實自己未必真的了自己,就像書中的人物文展和厚朴,當時都以為自己會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走向他們內心深處的成功之路,可是儘管他們的性格一個極其“自律”;一個放飛自我“自由自在”,可是結果卻終究因為根本就不瞭解自身的存在的致使缺點,而連他們曾經認為的普通人都不如,一個頹廢度日,一個以致喪命。

於大多數人而言,看似整天忙碌,其實自己未必就真的瞭解自己,而讀一本如果能像照鏡子一樣,反觀自己難道不是一件特別有益的事情嗎?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以我觀書,以書觀我。

是的“以書觀我”,很慶幸在這本讓人不捨釋手的《皮囊》裡,看到了自己的某個部分。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

希望在以後的日子,再次能從中看到並發現更多的更全面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