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QE時代,中概股審計風暴恐更嚴厲

後QE時代,中概股審計風暴恐更嚴厲

美國退出QE政策後對其資本市場帶來的衝擊有多大,暫時還難以估計。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金可能會更願意投資美國本土的上市企業,以求穩定與安全,而避免讓資金冒險流向已陷入信任危機的中概股


後QE時代,中概股審計風暴恐更嚴厲


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中,美國監管部門對中概股(中國概念股)的審計風暴似乎突然進入了“靜穩狀態”。甚至有人認為,持續三年的中概股審計風暴已經基本結束。但需要提醒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是,這種觀點很可能過於樂觀了。

在這之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調查一些中概股賬務是否涉嫌造假時,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簡稱“四大所”)“刻意”不提供相關審計文件,因此對其作出懲罰措施,裁定將暫停四大所的審計資格半年。四大所提出上訴,表示事務所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無法提供文件給SEC。事情在2014年6月突然峰迴路轉。SEC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四大所與SEC可能就和解協議進行協商。外界估計,這不但有助於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更令中概股的審計危機出現了轉機。

但是,筆者認為:短期內結束審計風暴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肯定,2014年年底美國退出QE(量化寬鬆政策)後,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內,投資機構做空中概股的行為不僅會持續,美國監管當局對中概股的監管、審查甚至可能更加嚴厲!

這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美監管部門有意將審計擴大化。

從2011年開始,由於一些中概股涉嫌財務報表造假,在SEC的嚴厲打擊下,逾5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退市,超過40名相關人員被控涉嫌欺詐罪。現在SEC又把目標對準了其他200家左右的中概股,要求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這些中概股的審計文件。

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保險、能源和電信領域的國企;第二類是極具競爭力的大型私企,如百度、攜程等;第三類則是一些中小民企。大部分出現造假問題的是那些中小民營企業,但SEC卻把範圍擴大到所有中概股,其原因不禁讓人深思。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部分中國國有企業的財務審計數據,可能涉及國家機密;中國私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審計數據,則可能涉及中國的大數據。所以,SEC這次要查看中概股的審計文件,其醉翁之意,不可不察。

另外,SEC對於要求四大所提供相關審計文件裁定,確實暫時沒有生效。這只是因為四大所已上訴,司法訴訟程序仍在進行中;更重要的是,如果四大所的審計資格真的被暫停,將造成100家中資企業暫時無法在美國股市交易—這個影響過大,SEC才不得不多加考量。

當然,美國監管當局對本國企業的利益,不僅體現在這種暫時性的戰術保護,更體現在其一貫的雙重標準,即對己寬、對人嚴。而隨著QE的退出,美國經濟在外部刺激手段消退、經濟增長更加依靠內生力量時,這種保護手段必然會進一步強化。

原因二:美監管部門長期執行“雙重標準”。

中概股被曝出涉嫌財報造假事件後,不僅引發了美國做空機構的做空浪潮,也引來了美國監管機構SEC的調查和嚴厲處罰。懲罰造假行為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深挖細節,可以發現美國的公司對於中概股的這些問題,也有無法撇清的責任。

自從中國國企、部分實力強大的民營公司開始尋求美國上市,美國各大投行、私募基金和會計、審計機構紛紛深入中國尋找到美國上市的候選民營企業。這些機構(尤其是投行們)一方面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概念注入這些民營企業,再經過多次粉飾、包裝,讓其成功在美國上市;另一方面,協助中國民營企業通過反向併購方式,以避開SEC的全面資格審批,迂迴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投行、私募基金等機構通過上述兩大方式,協助部分暫時不符合條件的中國民企到美國上市後,時機一到就高價退出,獲利豐厚。然而,正因為這些機構的刻意包裝,導致中國民營企業的很多概念都是依靠無形資產來支撐的,等到這些被粉飾過的企業被揭發有問題甚至被做空後,中概股受到嚴厲指責與處罰,對其進行包裝、從中獲利的投行等機構的責任卻沒有被深究。

在這裡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除了部分中概股確實存在財務造假行為外,許多在美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的問題,會不會有因為無知、對美國證券市場規則不熟悉,而聽任美國的投行等機構對其粉飾、包裝的成分呢?這個情況顯然存在!

但難道美國SEC會不瞭解當中的貓膩?那為何最後受懲罰最重的卻是中國企業呢?除了美國實行的標準不一外,很難找到其他解釋的理由!

實際上,美國對己寬、對人嚴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美國的會計制度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自從美國政府在2009年修改美國會計準則後,美國本土的企業很少有實質性的破產。

因為按照美國最新的會計準則,企業負責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在財務上承認還沒有實現的損益。打個比方:某人投資了價值100元的商品,如果該商品的價格跌到70元,這意味著虧損了30元,但美國修改了會計制度之後,只要投資者打算長期持有這個商品,就可以不承認虧損了30元,在做賬的時候,仍然可以100元入賬,表示這個商品的價值是100元。

美國政府這樣做實際上是讓企業在清理資產負債表時,可以爭取到寶貴的時間,至少在賬面上不會出現虧損的情況,更加不會出現破產。

原因三:美國希望繼續主導國際金融市場秩序。

從市場規則的技術層面分析,對於資本市場的運作,每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法律,都有獨立的司法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由於審計文件可能涉及國家機密,審計機構需要在中國有關部門同意後,才能將此類文件轉交給境外機構。

但美國監管機構卻極力挑戰中國的司法獨立權,認為SEC有權依照美國法律允許的方式尋求調閱文件。在遭到中國拒絕之後,美國還曾要求和中國簽下協議,讓雙方有權審查兩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雖然該協議表面上很平等,但實際上,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兩三百家,卻沒有一家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這種協議一旦簽署,等於是單方面開放了美國審查中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

美國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實際上暴露了美國希望繼續主導國際金融市場秩序,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警惕與限控的意圖。

也就是說,前兩個因素的目標還具有普遍性,那麼,在第三個因素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針對性就更強了。而且,隨著QE的退出,各大市場對於國際資本的爭奪會更趨激烈,而對於競爭國企業的打壓,將深刻影響資本對投資方向的選擇。

美國退出QE政策後對其資本市場帶來的衝擊有多大,暫時還難以估計。在這種情況下,估計國際資金會更願意投資美國本土的上市企業,以求穩定與安全,而避免讓資金冒險流向已陷入信任危機的中概股。

因此,美國退出QE政策在總體上對中概股並非好事,美國監管當局對中概股的嚴厲監管和審查暫時也不會停止,投資機構做空中概股的行為也會風雲再起。

那麼,中概股應該如何趨利避害?

從辯證角度上分析,QE的退出和審計風暴,對於已在美國上市或者尋求到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監管部門而言,雖然不是好事,但也不全是太壞的因素。

因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將被迫認清,在“走出去”過程中,只有加快學習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資本市場的規則,進行自我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整體水平才能進一步提升,屆時才能應對外國的挑戰。

中國監管部門則應該在金融改革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讓條件符合的企業能在A股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趁此機會仔細考察準備“走出去”的企業,儘量避免部分不合格的企業到美國上市,免得其他赴美上市的企業信譽連帶受損。

同時,中國監管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大與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的成員國簽署多方協議,通過加強各國相互之間的執法效果,解決跨境監管的協作問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寬闊的渠道,以便其投資中國這個發展非常快速的經濟體,分享中國經濟穩步向前所帶來的紅利。

如果說,國家聯合防腐是中國經濟的治病手段,那麼國際聯合監管則是強身之舉!

編輯:鮑迪克


梁海明:香港獨立經濟學家,盤古智庫研究員,中國傳媒發展基金香港辦主任,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市場、跨國投資等;著有《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