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通選課程《愛的心理學》沈安然、宗晨曦、

阿依波塔·葉爾肯的小組作業。指導教師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同歸老師。大多數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學生們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本專欄。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情侶去哪兒:一個關於大學生約會點選擇的研究

沈安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宗晨曦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阿依波塔·葉爾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摘要:約會地點的選擇是大學生情侶重要的共同決策。本文對異性戀大學生情侶在“關係的形成”與“關係的維持”兩大動機下的約會地點決策進行了探究,實驗結果顯示在直接對約會地點進行選擇時,動機差異對選擇結果的影響不顯著,而女性相較男性具有選擇高成本約會地點的偏好;而在得知對方異己選擇後,再進行約會地點選擇時,大學生情侶會呈現出遷就對方的強烈傾向,而這種“先發優勢”與性別、動機、選擇的地點均無明顯關聯。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本文還嘗試對大學生情侶的互動與共同決策過程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約會地點;共同決策;動機;親代投資理論;約會博弈



1、前言


約會,是情侶戀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密關係中的雙方經常通過約會增進彼此瞭解,推進兩人的親密關係,而處於不同戀愛階段或懷有不同戀愛動機的情侶往往有著不同的地點選擇。大學生情侶也不例外,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大學生情侶也經常需要作出關於選擇約會地點的決策,而經驗告訴我們,大學生情侶常見的約會地點大多集中在自習室、電影院、公園、商場等,這些地點的私密性不盡相同。儘管不同情侶對於戀愛地點的選擇各有偏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所有的情侶來說,約會地點的選擇是影響約會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對兩人約會的氛圍、從事的活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最終影響著雙方關係的發展與維持。


因此,對大學生情侶關於約會地點的選擇的研究就成為了理解這一特殊群體親密行為的重要課題。我們將試圖通過調查與實驗去探究,哪些地方是大學生情侶最頻繁的約會地點選擇,而處於親密關係中不同的戀愛階段的情侶是否會有不同的約會地點的選擇,同時我們試圖關注在這一共同決策過程中雙方的互動,引入博弈的相關理論,探究在得知對方的不同決策的情況下,另一方的決策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處於戀愛關係中的雙方經常進行共同決策。現有的決策模型已經確定了影響二人共同選擇過程的幾個因素,包括了共同的態度、個體信念的強度以及共同偏好隨時間的改變等。此外,個體的差異也會影響共同決策的過程,如焦慮的人會因為對兩人關係較強的不安全感而要求對方加強承諾。相關研究還表明,目標的不同也會影響情侶彼此偏好的反應,並最終影響親密關係長期的滿意度。而個人可以使用直接或間接的溝通策略來影響和改變他們伴侶的行為,這些不同的策略的使用基於多種因素,包括對關係內的權威的感知、資源對關係的貢獻以及先前影響和控制的嘗試。


相互依賴理論則說明了個體何時可能受到來自他們的浪漫伴侶的影響,理論指出,一個人對伴侶的依賴是基於伴侶在關係中提供獨特或期望利益的程度。例如,如果一個女人得到了丈夫的愛、同情或支持,而其他的關係卻不能提供,那麼她就會依賴丈夫來獲得這些好處。隨著這種依賴性的增加,她變得更容易受到伴侶的影響。從這一理論可以推斷,戀愛關係中的雙方之間的影響會隨著浪漫關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約會地點的選擇則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因此,我們將試圖設置兩個不同的戀愛階段,即關係的形成階段和關係的維持階段,並探究在不同動機驅使下不同性別的戀愛對象在約會地點的選擇差異。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2、實驗方法


本項研究分為一個預實驗與兩個主實驗。其中預實驗依託網絡平臺,以線上調查為主要形式,瞭解當代大學生最常選擇的約會地點,為主實驗地點選項的設置提供基礎。隨後,我們將性別作為依據將調查對象分組,探究男、女兩性在約會地點的決策中存在的差異,選用幻燈片對被試者進行動機設置,同時提供兩個異質性較強的約會地點選項供被試者選擇。


在實驗一中,我們將直接觀察被試者在無干擾的情況下的地點選擇。在實驗二中,我們將在實驗一的基礎之上,引入對方的異己選擇,觀察被試者在首先得知另一方表態與自身不一致時,約會的地點選擇產生的變化。


動機設置:本次實驗有兩個動機,分別對應戀愛發展的兩個階段。其一為“關係的形成”動機,該動機在戀愛關係形成的初期階段較為活躍,其二為“關係的維持”動機,該動機在戀愛關係穩定階段較為活躍。在本次實驗中,我們將使用幻燈片作為被試的心理啟動程序。


為了滿足社會和進化需要,人類天生就有與他人形成親密關係的傾向,也就構成了“關係的形成”的基本動機。在這種動機下,男女雙方都可以通過發出各種信號來說服對方為什麼自己是合適的伴侶。當然,對於男性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女性在進化過程中演化除了在挑選伴侶以形成戀愛關係方面更大的選擇性。而一旦兩人之間的戀愛關係得到確立,就隨即產生了維護這段關係的動機。具有維護動機的個人會對他們的對象採取特定的行為,比如購買禮物、展現關懷,當然約會也是表現之一,當然戀愛中的雙方同時還會對這段關係之外的人採取相應的反應。當然,具有維護動機的情侶相比關係形成時更頻繁地參與共同決策,為了維護關係而做出自我犧牲,而男性在關係的維護中常常表現出更具有接受性的特性。


為了設置以上兩種基本動機,我們參考了學界現有的設置動機的案例,設計了以下兩套幻燈片。我們為每一套幻燈片挑選了四張與該動機緊密相關的圖片,並配以了文字說明,以便提高被試者的情景捲入度,保證動機設置的準確與完全。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圖1 設置形成動機時採用的幻燈片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圖1 設置維持動機時採用的幻燈片


3、預實驗:大學生最常去的約會地點


3.1 實驗流程


在預實驗中,我們將試圖瞭解當代大學生常見的約會地點的選擇,並在次基礎上選擇兩項頻率接近且異質性較強的地點作主實驗的設置選項,使其具有典型性,並使得後續實驗的數據更加集中,避免極端數據的出現,有利於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份線上調查,並將微信群、朋友圈作為主要渠道進行發放,隨機蒐集結果。被調查者首先被要求填寫性別、是否是在校大學生兩個個人信息問題,其中非在校大學生被系統自動排除,而在校大學生被繼續要求回答“您和您的戀愛對象最常去的約會地點(僅限1個)”,暫時單身人士被要求回憶以往的戀愛經歷進行填寫,而完全無戀愛經驗者則被要求填“無”。


3.2 樣本分析


共有 349位在校大學生參與實驗,其中完全無戀愛經驗者115人,在統計時排除。剩餘有效樣本為234 份,其中男性樣本為122 份,女性樣本為112 人份,性別比例較為平衡。


3.3 實驗結果


通過對填寫約會地點的統計,調查顯示191個有效樣本中有43人選擇了“自習區”,位列所有答案的首位,但考慮到自習區作為公共學習場所,其約會目的不夠單一故不予選擇;同時各有36人選擇了“公園”與“餐廳”,並列第二。以上三項為調查結果反饋的在校生最為頻繁的約會地點。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預實驗的完整結果可參照下表。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考慮到“公園”與“餐廳”在環境私密度、涉及的主要活動上都有著顯著差異,符合實驗要求,因此我們最終選取“公園”和“餐廳”作為主實驗的約會地點選擇選項。此外,預實驗中還收到了“電影院”、“酒店”、“商場”等結果,但由於填寫人數較少不具有普遍性及其他原因,故均未被採用。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4、實驗一:直接的約會地點選擇


4.1 實驗流程


在實驗一中,首先了解被試者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包括性別與性取向。在本次實驗中,為了排除性取向差異對地點選擇帶來的影響,非異性戀的樣本被主動排除,即只考察異性大學生群體在約會地點選擇特徵。隨後,運用所設計的兩套幻燈片分別作為啟動程序,要求被試代入“關係形成”和“關係維護”階段的典型場景。最後要求被試在給出的“公園”與“餐廳”兩個備選地點中直接做出選擇。具體的實驗手段仍舊採用了線上的形式,我們將80位樣本按要求分為四組,分別要求其仔細閱讀所提供的幻燈片,並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答案。


4.2 樣本分析


共有8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了實驗一,其中“關係的形成”與“關係的維持”情境各有20名男生與20名女生,其中非異性戀被自動認定為無效樣本。各組的具體情況可參見下表。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4.3 實驗結果


在排除了非異性戀樣本後,實驗結果顯示,在“關係的形成”場景下,17名有效男性樣本中有6名男性選擇了“公園”作為其約會地點,而19名有效女性樣本中有2位選擇了“公園”;在“關係的維持”動機下,19名有效男性樣本中有5名男性選擇了“公園”作為其約會地點,而19名有效女性樣本中有2位選擇了“公園”。


具體佔比情況可參見下圖。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圖3 實驗一的結果


顯然,實驗一的結果幫助我們瞭解在直接對約會地點選擇的情況下,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有著類似的偏好,即均傾向於選擇餐廳作為其約會地點,而對於女性來說這樣的偏好則更為明顯。作為約會地點的餐廳相比公園,其活動顯然伴隨著更高的消費傾向,具有更高的經濟成本,餐廳整體環境相較公園也更為正式,對顧客著裝儀表也具有一定要求。此外由於用餐時段有限,選擇在餐廳約會的情侶要付出的時間成本也相對較高。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女性相較男性更為偏好餐廳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性選擇的結果。具有較高親代投資成本的女性,在挑選異性時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而偏好餐廳作為其約會地點既是對對方經濟能力的考察,同時也能檢驗對方對於本段關係的投入程度;而相比之下親代投資成本較低的男性在挑選伴侶時的選擇性較弱,也就不具有像女性那樣較高的選擇傾向。


除此之外,儘管地點選擇呈現出了明顯的性別差異,但在兩種基本動機下,兩性呈現出來的傾向卻都是各自一致的。因此,實驗一也就幫助我們排除了動機作為影響雙方地點決策影響因素的可能性,這一點對於實驗二的開展也是極為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將在在實驗一的基礎上將引入對方的選擇,在雙方的互動中考察兩性在不同戀愛階段的約會地點選擇。


5、實驗二:互動的約會地點決策


5.1 實驗流程


實驗二的動機設置的方式、約會地點選項與實驗一保持一致,但與實驗一不同的是,在地點決策階段,實驗二將直接告訴被試其戀愛對像的地點選擇傾向與自己不一致,然後讓其對約會地點進行決策時,即直接詢問其願意“堅持自己的選擇”,還是“遷就對方的選擇”。具體的實驗手段仍舊採用了線上的形式,我們將160名樣本按“關係維持”和“關係形成”兩大動機、男性、女性兩種性別、對象的兩種選擇分為8組,每組20人,分別要求其仔細閱讀所提供的幻燈片,並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答案。


5.2 樣本分析


共有16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了實驗二,其中“關係的形成”與“關係的維持”情境各有40名男生與40名女生,其中非異性戀被自動認定為無效樣本。各組的具體情況可參見下表。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5.3 實驗結果


在排除了非異性戀樣本後,實驗結果顯示,在對方的選擇為“公園”時,“關係的形成”動機下,18名男性有效樣本中有12名選擇了“公園”,即遷就了對方的選擇,而有6名仍舊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表示更願意去“餐廳”,而17名女性有效樣本中也有12名選擇了遷就,另有5名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在對方的選擇為“公園”時,“關係的維持”動機下20名男性有效樣本中有18名選擇了“公園”,即遷就了對方的選擇,有2名選擇了“餐廳”,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而19名女性有效樣本中也有15名選擇了遷就對方,而有4名選擇了堅持。而在對方的選擇為“餐廳”時,“關係的形成”動機下,19名男性有效樣本中有18名選擇遷就,只有1名選擇堅持,而19名女性有效樣本中有15名選擇遷就,另有4名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而在“關係的維持”動機下,18名男性有效樣本中有17名錶示願意遷就對方,有1名選擇了堅持,而20名女性有效樣本中,有16名選擇了遷就對方,有4名選擇了堅持。


在對方選擇是“公園”時,具體佔比情況可參照下圖。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圖4 實驗二的結果(一)


在對方選擇是“餐廳”時,具體佔比情況可參照下圖。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圖5 實驗二的結果(二)


對比以上兩表可以發現,八組結果顯示,每組成員選擇遷就對方的人數都絕對多於堅持自己選擇的人數,且選擇偏好的性別差異、動機差異均不明顯,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除了男生在“關係的形成”動機下,會由於對方的選擇不同而產生較為顯著的決策改變,其餘情況下,對方的選擇不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也是不顯著的。因此,與實驗一類似的,“動機”仍舊不能作為影響雙方地點決策影響因素,而可以由實驗二得知,在率先對方的選擇的條件下,性別導致的選擇差異也變得不明顯。即不論對方選擇如何,情侶在挑選約會地點,只要率先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方便有極大地可能遷就自己的選擇,即在情侶選擇約會地點時,存在“先發優勢”的現象。


在實驗二我們引入了男女雙方在約會地點的選擇中的互動,將約會地點的選擇作為了情侶雙方的共同決策的過程,這種互動事實上也是一種博弈,為此我們建立了大學生情侶進行“

約會博弈”的收益分析。


為了簡化實際情況,我們假設雙方的滿意值最高為2分,雙方都傾向於去同一個戀愛地點時都將得到2分;當對方提議一個地點,自己想去另一個地點,但仍舊選擇遷就對方時,對方得到2分而自己得到1分,而選擇繼續提出另外的決策時將會出現風險,即對方可能會拒絕或者遷就己方決策。如果對方拒絕,則約會失敗,雙方均不得分。如果對方遷就自己的選擇,那麼對方得1分而自己得2分。另外,記當雙方初始意願不同時,對方遷就自己的可能性為α(0


具體情況的博弈圖如下: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顯然,如果一方主動提議,而對方的初始意見也相同,即雙方不謀而合,此時的雙方總收益的是最大的,為4分;而在實際情況下,就像實驗二所模擬的一樣,雙方在進行約會地點決策是很少會出現(在互相不知道)初始意見相同的情況,而總是會由一方首先提議,在由對方做出“遷就”或是“堅持”的決定,來影響博弈的最終結果。由以上收益表可以發現,如果此時選擇遷就對方能得到3分的總收益,而堅持提出自己的決策會有α的可能性獲得3分,否則將得不到任何收益,綜合總收益為3*α分,總是低於3分。顯然在理性博弈的大前提下,一方應該選擇遷就對方的選擇,以獲得相對最高的總體收益。


6、實驗結論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首先證實了親代投資理論在解釋大學生情侶直接地、分別地進行約會地點決策時的性別差異的適用性,同時排除了動機作為此時地點選擇的影響因素,隨後證實了在首先得知對方的異己選擇在進行地點決策時,選擇偏好的性別差異、動機差異均不明顯,且除了男生在“關係的形成”動機下,會由於對方選擇的地點不同而產生較為顯著的決策改變,其餘情況下,對方的選擇地點對對方決策結果的影響也是不顯著的,而這種單純的“先發優勢”可以很好地用“約會博弈”進行解釋。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7、研究結果應用



通過本次實驗,我們研究了大學生情侶在親密關係的不同動機下男女雙方對於約會地點的選擇偏好,豐富了戀愛關係中兩性的心理預測和決策過程的研究內容,揭示了在此過程中的“先發優勢”,證實了在實際戀愛的交往過程中,情侶雙方的約會地點決策過程的互動性。這些發現對於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情侶進行共同決策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在戀愛關係形成初期,即“關係的形成”的動機被激發時,為了能夠有效確立關係,抓住主動權應當是此時期的首要目標。對於約會地點的選擇即體現出對主動權的把握程度至關重要。通過權衡時間和情感成本、經濟投入、資源佔有數量等,應首要考慮將約會的地點設置為主動方能夠儘量增進對方理解、能夠充分交流的場所。


而在戀愛關係穩定時期,即對於關係動機的側重點則發生了質的變化。與戀愛初期強調主動權和投入度測試不同,此階段的情侶需要注重維持親密關係的權力平衡。在關注尊重自我的同時,給予伴侶更多的回應與關注,使對方擁有更多自我感和獲得感,提高對方從關係中獲得的滿足感。任何一方的一直妥協或一味要求對方順從的任性都會導致另一方的負反饋不斷累積,從而導致關係的破裂。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美] 莎倫·佈雷姆,丹尼爾·珀爾曼,羅蘭·米勒,蘇珊·坎貝爾.親密關係[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10

[美] 戴維·巴斯.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7-6


「愛的心理學」情侶去那兒?大學生約會地點選擇的實驗研究

專欄

愛的心理學

作者:李同歸

19.9幣

14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