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谋增求变,破“疫”前行

本报记者 陈凌馨 尚萌萌

今年是青岛高新区完成省、市功能区试点改革后的开局之年。近日,高新区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连签两笔“双招双引”的“大单”——中以天梯国际创新研究院等20个总投资额260多亿元的重点项目和5名高端人才在高新区落户。

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鸿雁表示,“我们将进一步为项目提供全周期跟踪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服务效能,为项目和人才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当前,青岛高新区正将改革后的体制机制优势迅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抓攻势、建平台、引项目、促投资、育生态、优环境等工作统筹推进,创新要素不断汇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争当全市科技引领城建设的主引擎和主阵地的目标愈发明晰。

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角

“人与人之间是有信息隔阂的,但是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将整个生产过程打通。”日前,一场以青岛高新区企业科捷机器人为“主角”的线上推介会吸引了近1000家企业“隔空交流”,而这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线上商务交流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高新区当好“特战队”,企业当好“排头兵”。青岛高新区充分整合华为、招商蛇口、深圳物联网协会等项目或组织的优势资源,2019年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64.8亿元,同比增长29.8%,创新创业项目突破2300个;累计引进中科院院所6家,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100余家。

“我们瞄准产业细分领域,力争全年引进主导产业项目400个以上,以招商引资的产业集聚成果打造让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部长李明宽说。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中以“国际客厅”,项目的装修进度已接近尾声,计划在4月底前如期开放。作为该项目的运营方——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从收到企业设立申请材料到完成核准发照仅用了50分钟。

这是青岛高新区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实施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后,青岛高新区聚焦主责主业,写好写实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三篇文章。

“本来可能要下半年才能开工的项目,现在我们有望上半年动工。”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总经理赵杰告诉记者。

顺利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得益于青岛高新区正在探索的“第一时间反馈”机制。高新区建立企业网格化服务体系,将8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纳入173个网格,选派107名网格员下沉企业服务一线,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我们正在尝试拿地即开工这样一个模式。”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部长耿凯说,“使企业在拿地之前就可以开始进行规划,建设部门模拟审批,进一步缩短在建设前准备的周期。”

“产业+科技+人才”同向发力

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因临时扩大生产而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在园区财政金融部工作人员主动跟进下,公司仅用一天时间便获批银行信用贷款1000万元,成为疫情期间高新区内获批速度最快的一家小微企业。

功能区改革后,青岛高新区进一步聚焦区内23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在疫情期间积极出台应对疫情扶持企业平稳发展若干政策,新增“四上”企业奖励措施,并对科技战“疫”作出突出贡献的首批10家企业发放奖补资金582万元。

“疫情对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青岛高新区已从资金、市场、研发、生产、税费等11个方面制定扶植政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山东省瞪羚企业11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3家,同比增长22.7%。

此外,为构建“产业+科技+人才”的三轮驱动创新体系,青岛高新区还制定出台《高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人才集聚若干措施》配套细则。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完成了4批“人才特区”项目的评审工作,集聚了包含4名两院院士、22名海外高层次专家、14名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落地,享受创业扶持资金2.2亿元,实现人才和区域发展的共生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