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主動退學人數為何激增?這“六不”你是否感同身受?

  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浴火鳳凰

  面對逐年攀升的考研人數,已經成功上岸的考生必定欣賞萬分。不過,對有些研究生來講,欣喜只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卻是無限的痛苦與煎熬,由此造成主動申請退學的研究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究竟為何千辛萬苦才獲得的讀研機會,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

  通過與部分研究生的交談了解,他們主動放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六不”

  1、導師怒而不“導”

  “你書怎麼讀的,有腦子沒?你是怎麼考上研的?你是不是不想畢業了?天天混吃等死嗎?” 相信這是很多研究生都經歷過的導師“諄諄教誨”,如果遇到性格內向、自卑、敏感的學生,則會被罵到懷疑自我、懷疑人生、懷疑一切…… 其實,如果導師罵過之後,能悉心指出課題、論文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改進的方向,罵幾句也算是提個醒吧。但問題就在於,現在怒而不“導”的導師實在是太多太多,沒有展現出作為一個導師應有的科研水平和育人素質。 隔壁實驗室的導師就是屬於這種類型,每當學生科研遇到問題時,他往往就只有一句話:“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自己看著辦吧。”

  這樣的導師與“傳道、授業、解惑”一樣都不沾邊。 打個比方,讀研其實就像徒弟跟師傅學廚藝。初入門時,你不會任何刀工、菜品搭配和烹飪技術,而導師的作用就是引導你對哪個菜系感興趣,教你如何把基本功打牢,如何動手做一道精美的菜。 同時,導師還應為你提供做這道菜的各種蔬菜、調料,你自己花時間去實踐摸索,多嘗試怎麼調出自己的特色。只要努力加幸運,你的菜就能完成。 可實際情況是,導師卻說你自己隨便挑個菜做吧,或者說你就做這道指定的菜吧(不一定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且讓你看著前人寫過的菜譜就去動手。可對如何下刀、用多少量、烹飪多長時間、如何調料等等產,導師完全不“導”,全部靠學生自己摸索。更有甚者,蔬菜、調味品、廚房可能都被別人佔著,你只能看著菜譜乾瞪眼。 更讓人氣憤的是,你不光一邊要研究菜譜,一邊還要幫導師做諸如取快遞、接孩子、去遛狗之類的私事。自己的菜顧不上,最後只能整出一道“糊菜”,又會被導師罵得狗血淋頭,你能不鬱悶嗎?

  2、科研學術不“純”

  其實,很多學生讀研還是懷著夢想,想學到新知識,投身科研事業,做出一些成績。結果卻發現,在科研欣欣向榮、爭相發表論文、每年科研申請的虛假面具下,是導師為評職稱、應付學校考核而強制要求學生去寫論文,而不是因為真正擁有科研成果而去發表。 這種差異帶來的蝴蝶效應是巨大的,比如大量論文灌水、抄襲造假、學術垃圾;比如期刊發表內部深不可測的潛規則和套路運作。那些上不了檯面的人際錯雜、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等等,形成了與科研學術本身並無關聯,卻起到真正作用的圈子規則。 在導師強壓和不作為下,學生寫論文只能靠兩個字:“抄”和“拼”。寫出的論文有的明明都是糟粕,使用的算法明顯有問題,卻通過個人關係、利益輸送等途徑都能在Sci發表。 不可否認,有的論文是學生靠自身努力得來的真貨,可發表時卻面臨著導師掛名、投稿編輯掛名、甚至導師家屬也要掛名的境遇,這種惡劣行徑,著實給學生原先一直秉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科研”的信念,一記響亮的耳光。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研究生的科研理想自然也就會破滅,態度從無限憧憬科研,轉變為按時交任務就得了的消極應對。

  3、正常畢業不“準”

  研究生能否按期畢業的生殺大權,往往都掌握在導師的手中。 對於那些平時發表論文不多、科研水平不夠high的學生,導師基本上都是一票否決,不能讓他(她)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而對於平時發表論文較多、學術科研能力強的學生,為了保證持續的論文輸出,導師也是不會輕易放手讓他(她)過關走人的。 隔壁實驗室延期畢業一年的女生,終於忍無可忍,去年年底果斷退學了。 一名男生因為開題時與導師的意見產生較大矛盾,由此換了導師。(原先導師說這男生所做的課題簡直是“糞坑”,可結果人家在新實驗室裡頻頻發頂會,去年順利畢業了)。 另一名已經發夠了論文、達到畢業要求的男生,由於跟導師關係不好被穿了小鞋,導致他在符合答辯要求的情況下沒通過,一年之後再次回學校答辯才拿到學位。 這個月初,隔壁實驗室的小東發信息給我,說前段時間把畢業論文發給導師,可得到的回覆還是那句話:“論文太垃圾了,你自己改吧,你這樣我是不會讓你畢業的。” 小東說他春節前就已經寫完了論文,發給導師後看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給了這樣的回答,然後春節、疫情在家改了好久,再發給他還是得到同樣的答覆。 “大概就是導師想針對我吧,畢竟如果順利畢業了,我對他就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這種情況不在少數,不努力畢不了業,太努力也畢不了業,如何不讓人心寒?

  4、人際關係不“順”

  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樣,要面臨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有一點處理不到位,都會讓令人焦頭爛額。 在實驗室裡,所有的人都在各忙各的事,似乎每個人都圈在各自的世界裡,相互之間很少交流。只是維持表層的友好,但從未交心,大家幾乎形同路人。 同門之間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糾紛,比如:儀器設備的分配使用、清理整理,文獻書籍的借閱、歸還,課題賬目的報銷,參加活動的名額多少,以及會議發言人選的確定,等等,一不小心,這都是可能引發矛盾的導火索。 加之現在有好多三跨生(跨地區、跨學校、跨專業),每個人的本科環境不同,行為處事風格各異,很容易互相產生不滿和對立情緒,被同門坑的欲哭無淚的事情,真的也是很常見。 回到宿舍,室友們之間也基本不交流,一天之內大概都不超過三句話:“hi;吃了嗎?我熄燈了。”

  永遠都是虛假的客套和毫無誠意的禮貌,感覺自己跟一群沒有感情冷漠的機器人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大學時室友們的濃厚深情。 有時好不容易話放開了,但都是關於誰的導師管的嚴真好,準備論文發什麼期刊、什麼sci之類的。該學習的時候聊學習,回到宿舍放鬆一下不好嗎? 所以,室友有時也會因為話不投機而產生矛盾,從原來的“冷戰”升級成為“冰戰”……

  5、心理身體不“適”

  研究生的生活真的比本科要枯燥得多、無聊得多,幾乎沒有什麼集體活動。有的只是科研、科研、科研……還有看不完的論文、專著……再有的就是導師的責罵、他人的冷漠…… 每天早8點打卡,晚10點下班,一週六天+,週末休息半天,“圖書館—實驗室—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有時候飯堂都沒時間去。 漸漸的,精力跟不上,事情做不了,成果看不見,夜裡睡不著。無數個深夜,孤單一人走在實驗大樓空蕩蕩的走廊裡,陪伴自己的只有同樣孤獨的影子,頭頂的燈一閃一閃,忽明忽暗,想想自己以前的夢想,發現真的很幼稚。 時間一長,心理和身體都出問題了。記得博士畢業前半年我得了中度抑鬱症,一想到實驗室就害怕,每天“死”這個字能在腦海裡出現50遍,站在高樓上就想往下跳,路過橋樑就想跳河,過馬路就想闖紅燈,騎車就想飆車,瘋狂熬夜,沒胃口不吃飯,真盼著自己得絕症、猝死。

研究生主動退學人數為何激增?這“六不”你是否感同身受?

  因為抑鬱,微信、電話也不回,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髒衣服堆著就是不想洗,結果都發黴臭了…… 大學同學聚會,以往我都會聊很多有趣的事,但這次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半年都幹了些什麼,憋半天最後說句“我在吃藥了”,眾人驚愕…… 面對心理與身體的雙重壓力,退學可能真是一種的有效解脫途徑。 畢竟生命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世界那麼大,我還想去看看!

  6、畢業前景不“明”

  研究生起薪高?也許吧。 沒錯,學歷很重要。可這也只不過是在畢業初期最重要,後期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能力和實際經驗。 研究生三年下來,當你走上工作崗位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基本沒有什麼用,甚至根本用不上,有種荒廢了三年的感覺。而你也會被人打上“高學歷低能力”“華而不實”之類的標籤。 與已經工作的本科同學交流,他們認為,如果你努力工作,用3~4年的時間,一樣可以積累出許多實際經驗,獲得一個很不錯的提升,不見得比讀研差。 同時,讀研可以豐富知識,同樣也可以限制你的思維。三年讀下來,你的知識技能雖然豐富了,但是你的思維模式也已被限制在這個專業領域內,比如你讀工科,你以後思考人文社會問題幾乎就很難再跳出工科生的思維。 所以,讀研的工作前景不明朗,是否真的值得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年時光,花費在這種也許回報小於付出的事情上? 說這麼多,只是希望能讓此刻身處迷茫、懷疑自己的同學放輕鬆一點,平常心對待。把讀研看得淡一些,它無非是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撂挑子不幹,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其實,也不一定真的要去退學,但是一定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世界真的很大,先要讓自己過得好,之後才能想著造福人類,沒什麼比人生幸福快樂更重要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