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前言:在中国古代,不同阶层对品茗的环境要求也各不相同。朝廷权贵重奢侈、讲礼仪;民间更看重友情,品茗重在营造优雅的环境与闲适的氛围。

唐宋时期,文人品茶大多尚临溪,以吟诗作赋为乐事;元末明初,崇尚回归自然,在山水竹林、鸟语花香之广阔天地,体悟茶道精神;明中期以后,文人墨客将这些风雅移至室内,于幽静之处建一小室,称之茶寮,在闹中取静品茶一壶,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得其乐。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品茗是雅趣,所以士大夫阶层对自己茶寮的要求也格外精致。

茶寮的渊源

《艺林伐山·茶寮》:僧寺茗所曰茶寮。

“寮”的本意是长排房,僧人住的房舍,里面或为大通铺,或隔为简陋的小间。

在中国古代,茶寮从广义上看,可分为两种:

1、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称之为茶肆或茶坊。

2、私家园林内,家人或朋友间品茗之处,称为茶室或茶亭。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一、茶肆

唐代《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见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已有煮茶卖茶的店铺,茶肆成为可供百姓喝茶,又可供过往旅客住宿的场所。

宋《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都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到了明清,茶寮多称茶馆。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中国的茶馆进入鼎盛时期。茶馆遍布城乡,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二、茶室

因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而茶室内设有火炉,还要堆放火炭、干柴等燃料,为防火患,需要建在主体建筑之外。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在私家园林中,一般茶室盖在书斋旁,如果有假山或静湖陪伴,就显得更加高雅。

古代文人墨客多出生在富贵温柔之乡,不但饱读诗书,更有闲情逸致。想那岁月漫长,偶有几位知己好友前来做客,大家都是情趣相投的富贵闲人,不为生计烦忧,聚首便是畅快相谈,如此场合,岂能少了清茶一杯?

故而首要事务,是建茶室一处,其中备好精致茶具,还有当年采下的新茶,每日去山间取回清澈的泉水煮茶,浓香扑鼻。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对茶舍的精致要求

最好再调教一个乖巧伶俐的童子,别的事一概不做,专管茶事,只把端茶送水的差事做得精湛。友人来了,只须一个眼神,寒泉煮茶,当碧青的茶汤倒入精致的瓷碗时,谈兴上来,还可以童子取笑,也十分应景。

中华文化中品茗和茶寮的发展历史,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清的精致隽永、清幽脱俗,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茶寮布置、茶具审美、茶席挂画、茶席焚香等传承,为我们现代的茶席文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在别致的环境中品茶,或许能体会到尘心的净化、心灵的空明,乐而忘返的品茶意境,此雅趣亘古通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