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陕西【西安碑林】

[简介]

西安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二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历史]

碑林对人们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它集中了许多杰出书法家的传世名作。如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笔画圆润而精气内涵,体匀整秀而飘逸多姿。

碑林保存的名碑中,以唐碑最为突出。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期间名辈出,流派分,真、草、隶、篆,百花争妍。它上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是中国书法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的篇章,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先锋的一页,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在唐朝时,朝廷颇为重视书法,翰林院设有侍书学士,将书法作为进身仕途的门径之一。中央的“国学”分为六科,其一为书学科,是专门教习书法的机构,这是效仿汉代以书取士、晋朝有书学博士这些设置的继续。弘文馆也教书法,专收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提高,由当时最为著名的书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执教。这足以见得朝廷对书法及书法教育的重视。

史籍所记载有名有姓的唐代书法家,其总数已逾千人,其中大多为京官或长期生活在帝都长安地区的仕阶层。从书法流变的大体脉络来看,可将唐代书法分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在碑林都有充分表现。

[碑文]

碑林中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唐建中二年(781年),由唐代名书法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

唐天宝二年(743年),大温国寺寺主思庄等,为纪念其师怀恽建立的《唐阐法师碑》,记载了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和怀恽法师弘扬净土的事迹,弥补了历代史籍记载之不足。

驰名的《汉曹全碑》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以及在陕西合阳一带的活动。还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及“和德面缚归死”等事实,均可弥补和订正史书的缺憾。

中外驰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景教(古罗马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的教旨仪式,在中国的传播及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动情况,碑侧及下端刻有古叙利亚文记事和僧徒多人题名,在研究宗教史及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碑林收藏有九百余块从晋至清的墓志。

墓志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桑沧更替,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平事迹、埋葬地点等,刻于石上、砖上,使后世有所稽考。这些墓志所记事实,可以考证史籍之异同,补充史籍记载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国的交往,考证古代郡县乡里之所在,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等。

[历史价值]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中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山东曲阜【孔庙碑林】

[简介]

孔庙碑林位于国子监东面的孔庙,矗立着198块碑刻,记录着元、明、清三个朝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孔庙碑林见证了旧时的科举制度。是四大碑林的其中之一。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历史]

孔庙内碑石林立,丰富多彩,书法艺术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最著名、最珍贵的是现存在孔庙东庑内的十八块汉碑,其中西汉时期的五块,东汉时期的十三块。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上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为石工所刻,字体浑厚道劲。东汉碑刻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富有代表性的隶书珍品,所以历来为中外书法家所注目。一九八。年日本一个书道协会派人前来曲阜考察五凤二年刻石,这位学者携夫人一同前来,到孔庙后专找这块碑,及至找到,一见碑石保存得十分完好,夫妻二人兴奋得跳了起来,并马上挂国际电话与国内同事联系,报告喜讯。该书道协会叫他把这块碑石拍照下来,他向我有关人员提出后,被婉拒,夫妻二人竟在房间抱头大哭,感到莫大的失望。后来经请示有关方面批准同意,让他们拍照了汉碑群的一个侧面全景,他们又高兴得热泪横流。

大成门前的十三碑亭中珍藏着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封建帝王的五十多块御碑,碑文多是重修孔子庙记或歌颂孔子功德的,书法艺术无与伦比。“清大碑”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所立,碑石重约三十五吨,赑屃重约三十吨,共约六十五吨重。碑石采自北京西山。据说这块碑石用船经过京杭大运河运到济宁,然后在济宁到曲阜不足一百华里的路上挖了一百多口井,趁冬季结冰时节,边在路上泼水结冰,边套上数以百计的黄牛拉动,终于完好无损地运到孔庙。

同文门东侧的成化碑,是明代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宪宗皇帝朱见深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它以叙说封建帝王尊崇孔子之道的碑文与极其精湛的楷书书法而名扬中外。碑文称:“朕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矣哉?……呜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把孔子之道歌颂到了登峰造极、无一复加的地步。此碑正楷字写得刚劲,道健,通篇没有一个字有半点敷衍搪塞,可见书法家治学态度之严谨。可惜它是块御碑,书法家没落款,也没敢留下点滴关于题写此碑的任何记载。五百多年过去了,只有那驮碑的赑屃心中有数,可它始终没有开口。

[部分名人]

于谦,杭州钱塘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92名。他会试时已考中第一名,因殿试策论指斥时弊,触怒皇帝,被降至榜末。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蒙古大军直抵北京城下,国家危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率军民在德胜门外恶战一场,击退敌军,保住了北京城,后来反被昏庸误国的明英宗杀害。其故居在东单西裱褙胡同,后辟为纪念馆。

商辂,浙江淳安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状元,是明朝89科会试唯一连中三元者,曾协助于谦主战抗敌,反对迁都南逃。

严嵩,江西分宜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第二甲第2名,曾把持朝政21年,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孔庙中的“触奸柏”,即因柏枝曾剐掉了严嵩的乌纱帽而著称。

麻勒吉,正黄旗满族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状元,是清朝第一位满人状元。西城区平安里曾有麻状元胡同,即因麻勒吉居所而得名。

邓廷桢,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第二甲第9名,曾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抗击英军,后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充军伊犁。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第二甲第26名,淮军首领,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北洋水师的创建者,《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谈判者和签订人。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以兴办实业和教育著称,曾任袁世凯政府农林部、工商部总长。

钱能训,浙江嘉善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第二甲第18名,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曾于1918年任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1904年末代进士,第二甲第34名,辛亥革命时任湖南军政府都督,国民党元老,曾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出任过国民党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等要职。

沈钧儒,浙江嘉兴人,1904年末代进士,第二甲第75名,参加过辛亥革命,1935年因主张抗日被国民党逮捕的“七君子”之一,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

此外还有郑板桥、纪晓岚、龚自珍、翁同龢、徐世昌等诸多名人皆在孔庙碑林留名。 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收藏2000多块碑碣,是收藏汉代石碑最多的碑林。不同朝代建筑的13座碑亭中竖立着高大过丈、矮小盈尺的历代石碑,其中汉代《史成碑》、《乙瑛碑》、《礼器碑》等是闻名中外的珍品。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台湾台南【南门碑林】

[简介]

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乱平后,清廷深感建城的重要性,于是将城坦由木栅改为三合土,全部工程于乾隆五十六年完成,共有城门8座,城门增建外廓,安炮6座,成座高达8尺多。城楼于民国五十二年(公元1963年)毁于暴风雨中,民国六十六年(公元1977年)依原貌重建于今日所见,列属三级古迹。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历史]

大南门虽已不具防御功能,但仍呈现出古城门的韵味。这里整顿成一座休闲公园,公园内广植树木,风景极佳,而大南门城右侧的南门碑林,共陈列清代63块碑碣,数量为全台湾之冠。

南门碑林又名大碑林,碑亭内陈列了63座清代遗留至今的碑碣,数量相当庞大。这63块古碑的历史来源,大致上可分为纪功、修筑、建筑图、捐题、墓道、示告等6类,若细细阅读其涵意,还可得知许多当时社会概况,十分有趣,碑刻着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都是碑石精品。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四川西昌【地震碑林】

[简介]

西昌地震碑林位于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详细记载了明嘉靖15年(1536年)、清雍正10年(1732年)、清道光30年(1850年)西昌地区3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及人畜伤亡、建筑破坏的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斯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部震区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这碑林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之罕见。

四大碑林,你不了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