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隻是過程,如果不知道學習目的,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沒用

鄧超導演和主演的《銀河補習班》,一度賺足了年輕父母的熱淚。

每逢週末和假期,“補習班”3個字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都顯得舉足輕重。可以,電影中的父親馬皓文對兒子說:“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的確,“中國式父母”習慣把孩子當作自己和家庭的附屬品,卻忽視和無視孩子的興趣個性,但是每天按部就班、寒窗苦讀的孩子們,如果連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努力的目標都不知道,那麼即便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學,或者報再多的補習班,又有什麼意義呢?

教導主任將每屆優秀畢業生的肖像照掛滿了牆面,但是馬皓文卻對所有人說:“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如果不知道學習目的,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沒用

如今,給中小學生“減負”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可是學生們的課業負擔真的減輕了嗎?可愛又可憐的孩子們,揹著沉重的書包,做著海量的作業,每逢週末和寒暑假,還要拎著手提袋去補習班度過原本應該輕鬆快樂的假期。

對於“中國式父母”來說:學習成績好,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這就是父母給孩子設計的美好願景。這種功利化的家庭教育,導致父母和家庭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極度重視,從小學到中學,只知道督促和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卻忽視了孩子情緒心理和興趣愛好的培養,把孩子當作一臺毫無思想認識的,能夠學習和考試的機器。

從1988年國家教委發佈《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的若干規定》,到1993年發出《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提示》,到2008年國家頒佈中學習上減負政策,強調“小學生不允許有家庭作業”。至今,“減負”已經實行了近30年,然而當前教育的現狀,還是應試教育略勝素質教育一籌:從老師學校到父母家庭,大多數人明顯更加重視書本知識,也更加看重學習成績。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如果不知道學習目的,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沒用

很多父母認為:課外補習班,能夠提高孩子在選拔性考試中的成績。因此,雖然補習班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需要花費家長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但無數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家長,還是對此趨之若鶩。

有的父母認為,課外補習班的教學習形式靈活,有時間也有精力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有的父母認為,課外補習班給學習差的孩子提供了補救機會,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還有的父母卻認為,經濟條件富裕的家庭有能力給孩子報更多、更好的課外補習班,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教育的不公平。

實際上,中小學生的課外補習班大多在30人以上,某些名師班甚至人數過百,那麼這樣的大規模課堂對於學生的成績顯然不會有太大影響。雖然表面上增加了學習時間,讓孩子在週末和假期有老師的約束,但是學到最後,自覺的孩子還是越學越好,不自覺的孩子始終越學越差,那麼父母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的作用,就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清華北大隻是過程,如果不知道學習目的,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沒用

其實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是一場“應試教育”的惡性循環:補習班老師給補習的孩子進行提前教學,在考試成績上略有優勢,那麼其他的孩子為了彌補這種劣勢,只能也跟著報補習班。可是,如果每個孩子都報補習班,都提前學習了課程,那麼到了學校老師正式上課的時候,課堂效果又如何保證呢?

所以,儘管我們隨處可見各種“課外補習班”:

假期提前補習新學期的課程,低年級提前補習高年級的課程,可是補來補去,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見得提高多少,反而落下了厭學甚至是逃學的壞毛病。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花費時間和金錢,給孩子報課外補習班,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連為什麼報補習班都不知道,那麼一味地逼迫孩子上補習班,減少輕鬆快樂的休閒時光,增加乏味枯燥的提前學習、補充學習,這樣的教育又有什麼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