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話不多說,本週A股市場就是這個樣子,跌!創業板引領市場跌勢,大盤也跟著向下,年輕人科創板當然不能搶大哥們風頭,必須跟著跌。

市場的情緒也很有趣,你會發現其實從三大指數來看,一週跌7個點,雖然也挺大,但是好像也不是那麼誇張,咱又不是沒見過更大的“慘面”。但是,很多人情緒反應卻非常激烈,甚至於把鍋甩到一個記者的一篇文章上,愣是把人家罵上熱搜。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這也好理解,情緒上這裡體現的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市場,也是跌個不停。但是同樣體現結構性的在於,投資者關注的是科技股領跌,這裡集中的市場上近期最多的資金,特別新入資金,從投資者成分來看,也正是科技股集中了以Robinhood這樣的個人投資者工具帶來的最多散戶,所以同樣輿論反應會更大。再微觀一些,特斯拉在跌啊,雖然它本身市值還遠不到能影響市場指數的程度(何況這周還沒進得了標普500指數),但是同樣的結構型市場行情下,大量資金,特別散戶聚集,這股票上週一天能跌超過20個點,你說聲音能不大?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金融市場本身是非對稱的,正因為如此才有“贏了指數,虧了散戶”的現象出現,很多時候個別並不決定市場的股票卻集中了更多的人,他們無論積極還是消極的聲音卻看上去更大。A股一樣。因為很多投資者奔向的是熱點股票,題材股,它們往往市值不大,對市場整體的最終影響不見得大,但是卻聚集了更多投資者的數量,於是,在上週也創業板為代表的大量個股殺跌,帶著的當然是大量的散戶虧損,發出遠比市場整體跌幅更大的哭爹喊娘,我稱之為“市場情緒放大槓桿”。於是,投資者們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一位叫劉慧的某社記者成了“幕後黑手”,就因為一篇她署名的《堅決遏制創業板炒小炒差“歪風”》的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也就七百來字,內容也沒見多深邃,說的東西之前很多媒體和自媒體也都說過,作者提及個股還謹慎的來了個XX,力度比自媒體文章溫柔多了,如果真的就這麼篇文章就能把創業板打趴下,那隻能說明咱市場也太弱雞了。當然,中國的市場有其特有的文化和解讀方式,比如這篇文章被熱議關鍵還是背後的某社,而且此後監管層傳出了一些對異常低價股的監控。於是,市場“解讀”出來了,這是體現了上面的意思,這背後有局啊,投資者們一方面抨擊監管層怎麼又幹預市場,另一方面要求記者給出相關從業資質,否則寫這樣的文章是有問題的啊。

一篇文章毀市場?創業板只是在完成一個適應性“教育”過程

在我看來,創業板近期的波折也只是新規則下必然經歷的一個市場適應期,我們知道創業板除了大家關注的註冊制之外,近期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和科創板在漲跌停幅度上接軌,20%成了新的標準。此前,全球市場都還處於寬鬆下的向上週期,而漲跌停範圍放寬,在當時階段其實就意味著向上通道被加寬,一些個股被拉昇的相對時間可以縮短,當然,泡沫的積累也會加快。此前我放過一張圖,創業板的估值已經較高,但是距離2015年創業板成“神創板”的時候還要不少差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咱非要再神一把才開始調整,高位的市場必然會迎來調整,這是常識,只是什麼事件和契機去觸發而已。既然你要去炒10個交易日從6塊漲到34塊的股票,就需要對這類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所以,在體驗了20%向上效應後,創業板也必然要體驗一下20%的向下效應,這方面科創板的投資者已經受過教育。隨著兩大市場的漲跌停幅度放大,需要我們注意的其實不是單邊看市場可能給你帶來更快的暴富願景,也不是可能帶來快速下跌的投資恐懼,根本的預期應該是市場的波動將會增大。請注意,波動、風險本身是個中性詞,只要你有了正確的市場認識和預期,就可以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並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我們不是根據對市場的全面認識調整,只盯著一個面,同時選擇性的只是去吸取證明你偏面認識的信息,那麼就可能陷入更深的泥潭。包括近期,圍繞那篇文章和作者的是非可能還有探討空間,但是我們要是執著的還是沉入對一篇文章背後一個局引發了市場下跌的結論,那麼可能還會被市場反覆教育。

從科創板到創業板,我們的市場改革和嘗試還在推進,我不知道這些變化是否有一天會推進到主板,或許還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吧。其實,這或許也不重要,慢慢的不同市場的特點會吸引不同需要的公司,這也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這不最近創業板綜合指數的日成交額還曾經反超上證指數?你說美國市場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分什麼主次嗎?

對投資者來說,選擇不同的市場就要正確認識它的特點,面對潛在波動已經從機制上放大的市場,你可以更審慎的選擇個股,也可以選擇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中不同風險個股的配比,或者更多投資相關市場的指數基金,總之,正視市場現有的規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對市場雜音的分辨,如前所說,在非對稱市場中一些市場行情下,最大的聲音可能來自於與市場整體趨勢,或者你投資方向無關的群體,不要盲從啊。

至於一篇文章毀市場,這。。。就到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