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說《論語》20父在觀其志…”千年迷思中閃動的“情理之光”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燕雀說《論語》20父在觀其志…”千年迷思中閃動的“情理之光”

不知不覺我們這個系列已經更新到第二十篇了。

如開篇所言,跟其他儒家經典相比,《論語》在文字上要相對簡單一些,所以我們前邊很多篇都在聲明“簡單翻譯如下”“字面意思很簡單”,然而這段就不那麼簡單了,兩千多年以來引出無數的迷惑與口水仗,甚至被當做孔子迂腐落後禮教吃人的證據,其中不合邏輯之處連儒家內部人士也感頭痛,千方百計打補丁,走得越來越遠,導致主流思想界郢書燕說,寫到教科書上的解釋跟原文差了千萬裡矣。

那麼,如今我們就要尋探孔子的真實用意,用兩章左右的篇幅把這個千年謎團打開。

先看這段話流傳最廣的翻譯,也是大多數閱讀者的理解。

第一種翻譯。孔子說:“父親活著時,看他(兒子)的想法,父親去世後,看他的行動,三年不改變父親的觀點和做法,可以說做到孝了。”

很明顯,這話在邏輯上疑竇重重(客氣說法,說不好聽是漏洞百出)。父親活著時,看兒子的想法,看兒子的什麼想法?誰來看,來看誰?這都存在很大爭議。

一般認為古代社會父權至上,父親在世時兒子處事沒有自主權,因此兒子的思想看法要與父親保持高度一致,從兒子所言所行就能看出他是不是做到了這一點(《論語集解》孔安國雲: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

這就出問題了

假如父親是個壞人,滿腦子作奸犯科,兒子也要照搬才算孝麼?就算父親是好人,難免也有不正確的看法或做法,兒子也要照單全收,行之不輟?

就算父親是一個完美無缺點的大好人,活著時給兒子當模板,死了給兒子當樣板,這個兒子活脫脫就是父親的翻版!自主性呢?獨立性呢?太死板了吧!如此一來人類也不用進步發展了。故而魯迅直斥:“‘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邪說歪理)”您想想,滿世界都是“老李、大李和小李”父子翻刻的固化形態,那該有多可怕。早年間有一句奇葩的判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狗熊兒混蛋”應當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由這話引出爭議、口水及種種荒唐事實在太多了,咱們且放一邊,看看儒生們是怎麼“打補丁”的。

第二種翻譯。孔子說:父親活著時,兒子觀察他好的思想並順從執行;父親去世了,兒子從他留下的行跡中取法,居喪三年後也不改父親正確的做法,可以說做到孝了。

持這種釋義的儒士以宋代範祖禹、明代楊循吉為主。不得不說,這麼一解理直氣端,有選擇有繼承有發展完全合乎邏輯。但仔細一瞧,不對啊,原文是這意思嗎?把兩個“其”字解釋成父親,頭一個尚可,後一個“觀察父親的行跡”怎麼操作。按常理,居喪三年的孝子結蘆寢苫,寸步不離父親墳墓,光靠回憶父親生前光輝形象如何能做到取法全面?若做不到全面取法父之道,且不有虧孝行?要全面當然要各處探訪考察了,這於居喪孝子顯然是做不到。楊循吉意識到了這一點,又曰:“而其生平行事尚有可記者,則即其行事而取法。”意思是“父親平生行跡還有記載在文字裡面的,就可以從事蹟中找出好的做法。”

這貼金真不知道貼哪兒去了……且不論窮人家的父親有沒有文字記錄其事蹟,兒子得不得見,就從整個解釋來看也很勉強。假如孝子沒機會與父親相處怎麼辦呢?

拿孔子身世為例,可以做個假想,三歲時孔父(叔梁紇)沒死而是失散了,待得重聚父親雖是活著但已垂危不能言行,孔子怎麼觀其志?觀其行?或者有做父親的早年精神失常,二十多年後子女成人即去世,子女雖為其服喪,卻根本無志可觀,無行可考,又該怎麼辦?有人說你這例子舉的太極端了,須知既是教化天下的言論要具備普遍適用性,邏輯上要通順,不然講都講不通還怎麼拿去當教材用?

所以這兩個“其”字不能夠講成“父親”。但講不通處還得講啊,我們來看現代人怎麼講的。

第三種翻譯。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兒子沒有自主權)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是我們當代教科書的經典翻譯法,

三觀端正,適合教育低年級學生。不過與原文出入更大。一是將“三年”譯為“長期、多年”等模糊字眼。而《論語集解》中孔安國雲:“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 又邢昺疏雲:“孝子在喪三年”。再依循原句中“父沒、三年、孝”的關聯,怎麼看,都是孔子在強調父親死後兒子服喪三年期間的表現。當然,新文化工作者改掉守孝三年的“封建糟粕”亦屬情理之中,只是“長期”二字若不是指一輩子,那麼終有一天會改變“父之道”,到那時兒子還算孝麼?若指一生不改“父之道”,則原文“三年”喻“一生”的用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孔子豈能生造?二是給“父之道”加上“合理部分”的修飾純屬多餘。試想父親活著時兒子百依百順,父親剛嚥氣兒子就給他評功論錯,以便剔除“不合理部分”,保留“合理部分”,這是孝嗎?歷代鴻儒無此釋義,後人杜撰出“兒子發揚老爸優良傳統”的怪論,只是為了唱和主旋律罷了。

以上咱們只是舉出幾種較為典型的說法。

實際上顏師古、歐陽修、朱熹、劉寶楠等等名家都曾做出過解釋,咱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解釋各自都有合理處,各自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從誰而論呢?燕雀以為,孔子這段話的背景不明,使得裡面的邏輯非常怪異,簡直稱得上

“千年謎團”,做一個文辭上論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去“體悟”。大家別說燕雀甩鍋呀,一遇到難解部分,就把“悟”這個含糊縹緲的字眼拋出來了。您放心,下一章燕雀會拿出最貼近孔子原意的翻譯。

但之前我們先要跳出“依文解義”的怪圈,把“悟”的重要性講一講。須知學習中國文化“悟”比單純的“學”、“知”厲害多了,也可以說是最高的修行模式。而要體悟《論語》,必須搞清楚這本書的獨穎之處。

很多學者包括老師把《論語》當做小孩子學習儒學(或國學)的啟蒙讀物,這一點非常合適,燕雀舉雙手雙腳贊成。

同時告誡千萬別讓孩子先去唸什麼《朱子家訓》、《三字經》、《弟子規》,那些書似乎朗朗上口易學易懂,但基本上都在說理,而且多是刻板教條的“死理”,或者乾脆理都不說只給行動指令。

小孩子們分辨能力有限,容易被帶入死衚衕損害純真童心和天性

,最後不是變成呆瓜就是變成貌忠實狡說一套做一套的“鄉愿”。

那麼《論語》有何不同呢

許多人會說《論語》不也在說理嗎,做人的道理,處世的道理等等。確實如此,但《論語》除了“理”之外還有“情”,情理之間還具有絕妙的平衡點。相比《詩經》情逸浪漫,《論語》發乎中節;相比《易經》玄意幽深,《論語》樸直平白;相比《春秋》微顯志晦,《論語》又充滿直抒胸臆的感情,其他如《尚書》、《孟子》乃至《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百家著書雖風格相異,但大多文理艱深,現代大眾讀起來相當費力。

獨《論語》大巧似拙,天然尚真,入門容易且延伸空間廣闊,適合各個年齡段和各個層次的閱讀者。究其原因,正是因為《論語》蘊含了率真的情感和為人的正道,兩者若離若即,渾然似無分界,卻又相互約制讓修學者不偏不倚取中而行。

所以,情和理達到微妙的平衡,這種境界使得《論語》擁有了

“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的崇高地位,而體悟這種境界的方法,就是“中庸”。

如何運用“中庸”去認識理解“父在觀其志……”一段,我們下回再講。

作者簡介

燕雀(本名李戟),為蜀地職業寫手,理工科出身,研習《易經》多年。2005年在臺灣上硯出版社出版首部長篇小說《虛唐幻道》,又在《今古傳奇》發表連載小說《地獄騎士》等多部小說,網絡留有180萬字長篇小說《玄門》。幸得深讀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對《易經》奧義尤感醉心,經十年磨礪自感有成,遂立志弘揚《易經》之正宗,昌大中華之文采,得東籬悠閒情懷,不復為五斗米摧眉折腰矣。有言曰:究卦象之根本,傳君平之遺學,更百篇之奇文,待每日之知音。

版權聲明

此文為“象帝”頭條號擁有者——燕雀(李戟)原創文章,獨家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象帝”頭條號,其他任何平臺轉載、引用,須經作者本人授權同意,否則視為侵犯知識產權之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