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托起小康夢——永州市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

灌袋、採菇、打包……4月3日,在江華瑤族自治縣界牌鄉社公灣村菌橙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幾十名工人正在忙碌。“我的合作社年種植菌棒20萬袋,產值60餘萬元,帶動20餘名建檔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31歲的合作社負責人彭江林樂呵呵地說。

一項產業就是一條致富路子。永州市把2019年確定為“產業扶貧建設年”,積極開展“百企幫村”“村社合一”行動,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全市產業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774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產業,14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在498個貧困村建有產業基地,全市累計帶動42.66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實施“五大工程”,把貧困對象帶起來

產業扶貧,產業培育是基礎。永州市通過建立產業扶貧聯席會議制度等機制,統籌推進特色種養、鄉村旅遊、電商、扶貧車間、光伏五大產業扶貧工程,推動產業精準培育,將貧困戶全部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實現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堅持特色帶動,推進特色種養。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全市已初步形成“一縣一特、區域聯動”扶貧產業發展格局。以江永、道縣、回龍圩為中心的優質果蔬產業帶初步形成,江永縣將香芋、香姜等“五香”產品與電子商務結合,實現電商交易總額30億元,帶動貧困人口人平增收980元。

堅持生態帶動,推進鄉村旅遊。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依託貧困村豐富的生態資源、特色文化資源等,促進鄉村旅遊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全市有116個貧困村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一大批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賺上了“旅遊錢”。

堅持市場帶動,推進電商扶貧。近年來,永州市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的創新舉措。先後與阿里巴巴集團、甲骨文科技、京東集團深度合作,推進阿里村淘和“滿天星點亮中國·湖南永州農產品防偽溯源體系”、京東農村電商建設項目,成為全國首個在縣區同步推進農村淘寶、京東農村電商和產品溯源項目的地級市。與郵政公司深度合作,推進郵樂購永州館建設,帶動貧困對象產品線上銷售。

堅持綠色帶動,推進光伏扶貧。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創新扶貧資金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著力推動貧困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穩定脫貧。全市已建成和在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625個、建成併網容量56042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項目5個、總裝機量11.95萬千瓦,將實現3979戶建檔立卡弱勞動力家庭每年增收3000元。

堅持創新帶動,推進效益提升。永州市按照“政府搭臺、企業主導、村組設點、就近就業”的思路,大力推進“百企幫百村”,引導製衣、制傘、電子、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在群眾家門口開設“扶貧車間”,滿足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目前,全市共開設“扶貧車間”700餘家,吸納3.2萬餘名留守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1.2萬餘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培育“三類主體”,把扶貧產業聯起來

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培育一批扶貧龍頭企業。重點圍繞柑桔、蔬菜、油茶、茶葉等全市性主導優勢產業和“一縣一特”產業,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做大做強標準化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園,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產業提質升級,以“大”促“小”,促進貧困戶和農村群眾持續增收。全市累計已有143家龍頭企業與498個貧困村簽訂幫扶協議,帶動貧困村建設優質稻、果蔬、茶葉、禽畜、中藥材、油茶等產業基地56.5萬畝,帶動勞動力就業2.28萬人,安置貧困戶就業300餘人。

開展“村社合一”試點,培植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採用“村兩委主幹+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引導貧困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2950個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6.33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積極引進和培育經營狀況良好、經濟實力較強、樂於扶貧助困的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產業發展協議,有38家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實施了35個省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幫扶1.54萬名貧困人口人平增收1200元以上。

開展“培訓+”工程,培養一批致富能人。“黨建+職業農民”培訓,形成了“火種”效應。創建永州市產業農民培訓中心,共舉辦培訓班45期,培訓22001人。其中新發展產業的8743人,擴大產業規模的5986人,增加就業崗位10萬餘個,帶動周邊群眾17萬餘人脫貧致富。開展產業扶貧總經理培訓,提升鄉村能人在產業扶貧中“頭雁效益”。開展了2期產業扶貧總經理培訓班,每期培訓為期一個月,共培訓200餘名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為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凝聚強大合力。

拓展“三個渠道”,讓扶貧產品走出來

對接“粵港澳”,開闢永品出永新通道。2019年4月,永州水果蔬菜出口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獲得商務部正式授牌,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70萬畝,總產量516.8萬噸,居全省第一位。據省商務廳統計,2019年湖南省出口的蔬菜有80%以上來自永州,湖南省供港蔬菜中有90%來自永州。全市有71個基地被納入供港澳備案基地,25家企業被列入專供企業,永州市對接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鏈接“互聯網”,搭建線上線下新平臺。引導各縣區進行網銷農特產品信息的採集和農特產品整合開發,推進“一縣一品”電商品牌塑造,去年新培育了沃柑、香芋南瓜、九嶷辣醬、食用菌等電商扶貧特色產業21個,新增31種農特產品入駐電商平臺。持續擴大農特產品網銷渠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優質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永州本土平臺“Go永州”攜手湖南經視“芒果好評”,共同打造融媒體場景直播欄目,開展“我在原產地·永州之野”農產品系列直播活動共開展了東安生態活竹酒、藍山東魁楊梅、江華瑤山雪梨等直播,帶動線上線下銷售超過300萬元。

實施“消費購”,暢通消費扶貧新渠道。消費扶貧是促進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建立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祁陽縣率先實施以“好貨出巷、好景出山、好漢出鄉”的“三好三出”消費扶貧新模式,通過大力開展扶貧農產品“四進”行動,即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在黨日活動、工會活動、食堂採購等“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的幫助下,同時發揮線上線下優勢,打造祁陽曲米魚電商扶貧品牌、黑鳳凰雞、本地油茶等特色扶貧產品,遠銷省內外。去年全縣線上線下銷售約9000萬元以上,平均可為每名貧困戶增收近15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