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服務小微重在精準

迴歸本源,是近年來人們對中小銀行的熱切期望。在我國,中小銀行與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的相容性。中小銀行機構層級少、決策鏈條短、響應速度快,是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

中小銀行多為地方法人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上具有“門當戶對”的天然優勢。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達產過程中也能看到部分中小銀行快速反應的能力。在最近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今年前7個月情況看,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機制,優化方式,對小微企業實施精準滴灌。中小銀行利用貼近社區、貼近企業的優勢,努力深耕細作,服務地方經濟。

然而,中小銀行在自身發展上也並不“完美”,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事件暴露出部分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漏洞。中小銀行要想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既要繼續清除亂象,還要加大公司治理,對小微企業做到“精準滴灌”。

要提高服務小微企業的精準度,中小銀行就要真正“願貸、敢貸、能貸”。中小銀行要切實提高“服務實體、服務基層”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將此作為衡量自身發展的重要評判指標;要充分運用好國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各項政策,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作用,降低資金獲得成本。針對小微企業的發展特點,中小銀行還應在做好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線上渠道,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服務,在提升客戶滿意度的同時,提高信貸審批、發放效率和貸後管理水平。

需要看到,中小銀行迴歸本源、迴歸主業,對於優化和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結構也有重要意義,能填補我國大型銀行無法或無力顧及的市場,改善金融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情況,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度。不過,對中小銀行來說,如何在承擔責任、合理讓利、防控風險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考驗著金融智慧。在這個過程中,中小銀行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徑非常重要。

中小銀行應紮根本地,讓金融服務更貼近本地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將服務觸角延伸到鄉鎮和街道,在實踐中找準發力點,避免“大而全”,重在“小而美”。比如,中小銀行可以在某個領域下足功夫,從而打造出特色金融服務,讓自己的業務不可替代。又如,可圍繞當地經濟和客戶需求,聚焦服務類型,調整信貸投向額度、動態設定風險權重等,實現有區域特色的差異化經營模式,提升服務穩定性。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還應大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展開了系列專項治理檢查,並取得了積極成效,對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有序處置就是很好的例證。在強有力監管的引導下,中小銀行公司治理進一步改善,正努力從源頭入手解決經營發展中的問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並將更多資金、資源、產品和服務等精準送達小微企業,在助力小微企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大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