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許多家長都認為,吃零食會影響正餐的食慾,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因此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允許孩子吃零食。殊不知,正確科學的吃零食,不僅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反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益。


倘若家長一味的拒絕孩子吃零食,輕則減少孩子的生活樂趣,重則讓孩子產生【匱乏感】,甚至影響性格。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從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反而更渴求吃零食


前幾天,帶孩子去公園玩,曾看到過這樣一幕: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趁旁邊在野餐的孩子不注意,撿起他們仍在一邊的薯片袋子,倒出一些碎屑,正要往嘴裡塞時。媽媽條件反射的衝上去,搶下袋子就給孩子一頓臭罵,並帶著他走開。


只見孩子哇哇大哭,抓著媽媽的手一頓亂咬......場面一度很失控。看著母子倆拉扯的場面,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兩個玩伴小晴和小雅。小晴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養育小晴一直是【照書養】,為了孩子的健康,小晴父母是完全禁止女兒吃零食。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上初中前,小晴幾乎都沒有接觸過外面的零食,小晴也曾多次跟媽媽說想吃零食,可都被媽媽拒絕了。愛鑽“牛角尖”的小晴,甚至以為父母不愛她,多次與父母吵架冷戰。


後來上初中讀的住校,遠離父母的她感覺整個人都自由了。爸媽給她的生活費,原本是想讓她好好在食堂吃飯。可小晴卻把生活費全部拿來買了各種各樣的零食:薯片、辣條、方便麵等一樣沒少,將小時候想吃卻吃不到的統統買了回來。


如今20年過去了,小晴也參加工作了,卻越發的愛囤積各種零食,即便她不吃,也喜歡囤積,直到零食發黴、過期扔掉。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受不了一點點零食匱乏的感受,只要看到家裡櫥櫃中沒有零食,她就會焦躁不安

”。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童年沒有被滿足的願望,烙在心上,長大後留下了一個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洞。其實,喜歡吃零食,是每個孩子再正常不過的心理需求,倘若這個需求長期被父母壓抑,長大後輕則出現各種奇怪的表現及行為,重則極易導致孩子內心自卑。


經常吃零食的孩子,性格更開朗活潑


對待零食,小雅的父母就與小晴父母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小雅父母看來:看到好吃的食物,大人都控制不住想吃,更何況是孩子。因此,小雅想吃零食,父母很少阻攔,甚至會主動給孩子吃零食。


用小雅媽媽的話來說:“主動給孩子提供零食,可以減少孩子接觸【不健康】零食的機會,比如一些【高鹽、高糖、高飽和脂肪類】的零食,在選擇時就可以有效避免。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同時對於【主動提供】的零食,小雅媽媽也會限制孩子每次吃的量,原則上就是既不影響正餐食慾,又要保證孩子健康成長,還要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慾。


對於媽媽選購的零食,小雅常常會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在分享的過程中,小雅不僅快樂加倍,還贏得了其他小朋友的青睞,性格也越來越活潑。如今20多年過去了,小雅也成家立業了,從來沒有想要囤積零食的慾望


父母對待零食的態度,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呢?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匱乏感」,言外之意就是: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即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精神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換句話來說:父母總是不允許孩子吃零食,孩子就會帶著對零食的【匱乏感】在社會中成長,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到匱乏與沉重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就像上文中的小晴一樣,從小到大都不被父母允許吃零食,等自己賺錢後就會忍不住囤積大量的零食,即便最後發黴、過期扔掉,也忍不住不囤積。


大多孩子在童年時期,思維都非常簡單,即使大人說出了100種不吃零食的好處,但孩子未必能夠理解。換言之,在童年體驗過零食快樂的孩子,長大後,這種快樂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主持人李艾在節目中曾說過:「小時候家裡窮,但媽媽還會每週豪氣地給我買一包杏脯肉解饞。


如今40年過去了,每次回想起,那些跟媽媽一起吃零食的時光,都是快樂無比的。」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還需看見並尊重孩子的各種心理需求。面對零食,父母無需如臨大敵。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吃零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不讓孩子吃零食的做法並不科學。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零食能夠補充一些身體必需的營養素,尤其是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同時孩子吃零食,還會從零食中獲得全天所需能量的20%左右。但在吃零食上,並非毫無節制的吃。


孩子們,該如何科學的吃零食呢?


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主要靠一日三餐提供,而零食只能作為一些補充,並不能毫無節制的亂吃。一些營養學家建議採用【80/20法則】,即保證孩子日常飲食中的80%都是營養豐富的,其中20%是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營養】食物


01、不影響正餐食慾,是吃零食的前提


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吃零食,究其原因就是害怕零食,影響孩子的正餐食慾。不得不說,生活中很多孩子對零食沒有控制力,常常是零食不離口,上學路上在吃、課間休息在吃、放學路上還在吃....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這樣吃零食的孩子,勢必會影響正餐的食慾,甚至零食代替正餐。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的身體的消化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允許孩子吃零食的前提,就是不影響正餐的食慾。


02、合理安排吃零食的時間


吃零食的時間,最好是在兩餐之間,比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左右。由於孩子體內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在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左右可能會出現輕微飢餓感,此時吃點小零食,能防止飢餓和增加營養的作用。


03、選擇營養衛生、且安全的零食

一個孩子經常吃零食,一個孩子從不吃零食,20年後性格差距明顯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在選擇零食時,儘可能到正規的大型超市購買質量可靠的零食。再者關於零食的種類,建議選擇營養易消化的,比如蛋糕、酸奶、水果、堅果等。比如路邊攤的烤腸、辣條等儘量少吃


總而言之,吃零食,是每個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父母應該滿足。畢竟童年的回憶,是孩子一生不可替代的事物。帶著孩子去體驗巧克力、薯片的快樂吧。同時告訴孩子,快樂有很多種,【吃零食】只是其中之一。

聲明: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