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塘徐裡見煙火

在距離城區30公里開外的源東鄉,有一個叫長塘徐的古村。每每行至春天,浙中桃花源總是能吸引一波又一波的遊人,而長塘徐,別樣的古村風采,引人駐足。


對外鄉人而言,那是一片美麗的風景。但在故鄉人的心裡,它卻承載了數千年的往事記憶。


長塘徐裡見煙火

在這裡 走過的每一秒都是歷史


在長塘徐村,有近26%的建築都修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


村裡有一口小池塘,一頭是村廣場,另一頭是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的善居堂。院落整體坐北朝南,是傳統的江南民居。


長塘徐裡見煙火

所謂“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在善居堂內,也可窺見如是風光。這裡坐鎮著雕紋精美的兩口大缸,缸內是陳年累月積攢起的雨水,雨水上漂浮著自然生長的浮萍。


主人是雅緻的,浮萍間還擺放著不知何處山澗收集來的菖蒲,若碰上個雨霧天,飄渺雲煙伴隨四方天井,沉浸其間穿越古今。


長塘徐裡見煙火

透過古致格窗,可以見到正堂楹聯下端放著的朱漆太師椅。時光荏苒,風華不再,雖裡頭的器具略顯陳舊,但依稀間仍能感覺到主人家曾有過的威望與名聲。


善居堂雖然是市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都有人居住。這也讓古宅在歷經百年滄桑之後,依然保留著人間煙火氣。


長塘徐裡見煙火

除了善居堂,村內還有一處古居——瀛生公祠。古村的人樸實也好客,見我們感興趣,便趕緊找來了鑰匙讓我們進去參觀,並介紹了這處古居的主人徐載金的生平事蹟。


“徐載金可是我們村裡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長塘徐村雖處深山,但卻一直不乏能人異士,這徐載金便是其中大名鼎鼎的一位。這位村民說,徐載金十六歲中秀才,1907年畢業於浙江武備學堂,後就讀於浙江炮工學校炮科。


他是個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南京戰役時,任浙江21團的營長,後因光復南京立下戰功,還得到了“有勇知方”的光榮匾。可惜的是,這光榮匾在1962年祠堂失火時被毀。


長塘徐裡見煙火

佔地100多平方米的花廳,如今成為了村裡的老年活動室,旁邊有一排建於清末的老房子,便是十六間……木板門,花格窗,雕樑畫棟,白牆黛瓦,除了善居堂與瀛生公祠,還有許許多多塵封的歷史大門正在等待著被打開。


長塘徐裡見煙火

陽光肆意傾瀉,影子便有了古建築的形狀。隨性漫步在古村之中,處處皆景。上了年紀的老人從古建築裡探出頭,斑駁的牆壁上刻畫著不知道何時寫上的字,在這幅描繪了千年的水墨畫裡,恍惚間,就走過了似水光陰。


長塘徐裡見煙火

在這裡 走過的每一步都是故事


從長塘徐村往東約一公里處的艅艎嶺山腳,有一座艅艎嶺路亭。


同行的村裡一位徐姓老者說,這是一條連接蘭溪與義烏的千年古道,過往的人極多,不管是政客商賈,抑或是讀書的、趕腳的、農田幹活的,都要經過此處。一路山路崎嶇,難得覓處路亭,便都要在此休憩。


但倘若只是供人休憩,而沒有些許故事,那這處路亭便也算不得什麼特殊。它能成為一段佳話,全然憑的是這背後口耳相傳的忠義故事。


長塘徐裡見煙火

相傳古時候,村中有一名吳姓女人,年輕時就亡夫守寡,並終身未再嫁,老了因“青春守志,勵節冰霜”而獲朝廷表彰,獲准建造旌節牌坊。但吳氏卻覺得,建牌坊只是個人的榮耀,還不如用這些錢財來造個路亭。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艅艎嶺路亭完工,供來往路人與村民休息。


(《金邑七峰徐氏宗譜》詳載:浙江提督王某給匾“節茂松筠”,以揚旌其節孝,亦卓卓可傳;時市紳欲為之呈舉,有司祥請建坊。吳氏安人以為建坊旌表靡費,度支,不過榮耀一身,盍創路亭為行役、力田者憩息避雨之區,則較勝於坊表多矣。二子承順母命,建石亭於艅艎嶺之麓,後世皆感德焉。)


艅艎嶺路亭佔地面積約55平方米,長10餘米,寬5米。路亭裡頭有22根柱子,其中8根是圓形木柱,外圍則是為了抵抗風吹日曬雨淋而採用的14根青石柱子。


因古道湮廢,路亭也年久失修,其亭後有幾處坍塌。村中徐氏後裔徐作富曾於2010年對其進行過修繕,並在亭內立有重修路亭的石碑,詳細記載了關於重修該亭的相關事蹟。


長塘徐裡見煙火

沿著古人走過的路,重走這一段承載著諸多歷史與故事的古道,不禁感慨萬千。


百年光陰如流水匆匆,這條狹窄的崎嶇山路早已無人光顧,但這座路亭卻依然聳立在山間,成為過去的見證。


長塘徐裡見煙火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沿著石板小道,閒適漫步在村中,耳邊縈繞著的吳儂軟語,似是要說盡這裡的千年故事……


長塘徐裡見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