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祖父蔡和森 信仰的力量

來源:2020-04-18 新民晚報

我在思念中回溯他的一生,深切緬懷他為國家和民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壯麗人生和崇高風範,這也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紀念祖父蔡和森 信仰的力量


蔡和森

他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第一個明確提出成立中國共產黨。他的一生是為革命真理、為革命事業奮鬥的一生,走過了求學之路、革命之路、黨史研究之路,是中共黨史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並率先垂範,為革命嘔心瀝血,英勇奮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今年元旦,習近平主席發表新年賀詞時的辦公室書架上精心擺放他的《蔡和森文集》。

他是蔡和森,他也是我的祖父。今年3月30日,是蔡和森誕辰125週年。我在思念中回溯他的一生,深切緬懷他為國家和民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壯麗人生和崇高風範,這也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尋找信仰:為救國救民而讀書

蔡和森1895年生於上海,當時朝廷腐敗,列強侵略,民不聊生,國將不國。4歲時,他回到湖南湘鄉荷葉塘。對蔡和森成長影響最大的是母親葛健豪,葛健豪與民族英雄秋瑾、中華民國締造者之一唐群英是好友,被世人譽為“瀟湘三女傑”。葛健豪是湖南近現代史上一位傳奇女子和偉大的母親,是中國第一位赴歐留學的“小腳老太”,培養出了我的爺爺蔡和森、奶奶向警予、姑奶奶蔡暢、姑爺爺李富春四位中共中央委員,曾被譽為“20世紀驚人婦人”。

蔡和森的父親蔡家和母親葛家以及曾國藩的曾家,三家既是同鄉,又彼此聯姻,沾親帶故。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信奉儒家思想,主張“經世致用”,少年毛澤東、蔡和森都深受其影響。葛健豪曾帶子女到曾氏舊居去玩,看曾家的書庫和匾額對聯,給他們講曾國藩的勵志故事。秋瑾遇害後,葛健豪帶著孩子悄悄地憑弔烈士的英靈,鼓勵蔡和森與蔡暢長大後要像秋瑾那樣做人。

在蔡和森的一生中,另一位對他有重要影響的就是我的奶奶向警予。向警予既是他的妻子,又是他的同志。當時的人們把這對革命伴侶稱為“向蔡同盟”。毛澤東曾稱“我聽得‘向蔡同盟’的事,為之一喜,向蔡已經打破了‘怕’,我們正好奉向蔡做首領,組成一個‘拒封建婚姻同盟’”。

蔡和森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救國救民。他和毛澤東都有這樣的共識:“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到了極處”,要拯救國家和民族,就要有本領,為救國救民而讀書。

蔡和森先上舊學,後讀新學,24歲赴法勤工儉學。上舊學時,蔡和森熟讀《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並深受湖湘文化滋養;讀新學時,他立志“要讀遍天下奇書”,飽覽文史哲等大量書籍,喜歡墨子“只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體之利害”的胸懷,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蔡和森還尤其喜歡《天演論》、《新青年》等進步書刊。

在留法勤工儉學期間,蔡和森先攻法文。1920年3月,他給毛澤東寫信說:“開首一年專把法文弄清……一年中以蠻看報章雜誌為事,一年後兼習說話聽講。”蔡和森經常在蒙達尼公園藉助字典看報紙,他的勤奮感動了一位公園管理員,主動輔導蔡和森法文。因此他的法文比其他同學進步都快,僅四五個月,就攻克了語言關。

按照留法新民學會會員的分工,蔡和森主要負責閱讀《人道報》(法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共產黨》月刊和《俄事評論》等報刊。許德珩後來回憶道“和森同志一手持《人道報》,一手持字典蠻讀猛譯,使我這個初到法國的人深受感動和鼓舞。”其間,蔡和森如飢似渴地閱讀上百種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並逐漸堅定了以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挽救民族危機的信念。

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經過學習和思考,他對這些傳統文化產生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並對其進行了揚棄和取捨。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學習並接觸到新的文化思想。在留法勤工儉學中,蔡和森通過刻苦學習法國文化,能夠直接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和許多左翼黨派的報刊。熱愛讀書,勤于思考,既是蔡和森的優秀質量,又是形成他的政治信仰的必要條件。

紀念祖父蔡和森 信仰的力量


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等旅法青年在蒙塔日杜吉公園召開會議(資料圖)

堅守信仰: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

生活在“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亂世之中,面對山河破碎、國弱民窮的舊中國,年輕的蔡和森立志徹底改造社會、拯救苦難的中華民族。他曾立志:“獵取功名,升官發財,不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讀書為的是‘改造社會’。”

在學生時代,蔡和森就已經凸顯出了作為思想家的潛質。“還遠在五四運動以前,在湖南一般先進青年中就盛稱‘毛蔡’之名,而奉之為表率。”蔡和森和毛澤東既是志同道合的學友,又是肝膽相照的戰友,在他們周圍,團結和凝聚著一批有志於改造社會的進步青年。他們相互激勵,熱情探索革命真理。經過充分醞釀,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澤東等人組織新民學會,後創辦《湘江評論》。1919年5月4日,蔡和森參加五四運動,提出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學會的方針。

留法期間,蔡和森被大家譽為“小馬克思”。“當時勤工儉學生中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誰也沒有他(蔡和森)那麼堅定,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誰也沒有他那樣深刻”。

蔡和森在勤工儉學的留法學生中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將一批先進分子引向崇尚馬克思主義的方向;三次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革命鬥爭,成為傑出的學生運動領袖。據中共早期領導人李維漢回憶,說自己正是有機會集中閱讀了蔡和森從法文翻譯過來的《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和若干關於宣傳十月革命的小冊子,以及同蔡和森作了多次長談,才擺脫無政府主義的影響轉變為社會主義者的。

蔡和森堅信,要救國救民,就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須建立一個革命政黨。他留法期間,與向警予、周恩來、趙世炎等同志一起籌組中國共產黨旅歐早期組織,是“法國支部的創始人”之一。蔡和森多次致信毛澤東,還致函陳獨秀。在這些信函中,他第一次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箇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毛澤東覆信,稱讚他的主張“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同”。

真理在思辨中越辯越明。蔡和森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異議和分歧。例如在留法勤工儉學時,蔡和森領導的蒙達尼派與趙世炎、利瓦伊漢等領導的不同組織派別,在一些問題上發生了爭議,但是經過交流和爭論後,他們消除了分歧,形成共識。留法期間,蔡和森還批評過周恩來,“一個革命者的目光應該看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痛苦”。周恩來對此留下深刻印象說:“我認為對我來說收穫最大的是同蔡和森的友誼。”在後來的黨內鬥爭中蔡和森與一些人的爭論就更多了。我們黨就是在這些矛盾和鬥爭中走過來的,並且不斷地完善、成熟和發展。

1921年12月,剛回國不久的蔡和森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在中央負責黨的理論宣傳工作。他創辦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嚮導》,被譽為黑沉沉中國的“一線曙光”,四萬萬同胞思想上的“嚮導”。蔡和森也此被譽為“《嚮導》的靈魂”。

蔡和森懷有“以一人之憂共諸天下,以天下之憂納諸一身”的赤子情懷,認為“做一箇中國青年,應該立志,團結一切愛國人民,拿出力量來抵抗列強,洗雪國恥”。

紀念祖父蔡和森 信仰的力量

毛澤東(右)、蔡和森(左)塑像


踐行信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讀有字之書,也向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學習,注重生活實踐和社會調查,讓蔡和森更加深入理解中國國情,為在以後的鬥爭中制定正確的戰略和政策,最終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都起到極大的作用。

蔡家原本是一大戶人家,後來家境中落。蔡和森從小就幫助家裡幹農活,放牛、割草、扮禾,經常與農民在一起,熟悉他們的生活。13歲時他到“蔡廣祥醬園”當學徒,工作非常勞累,經常遭到店主打罵和欺辱,深知底層人民的疾苦。

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學校鼓勵學生修學旅行、巡迴演講,使蔡和森受益匪淺,並養成了重視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的習慣。1918年春,蔡和森和毛澤東倆人各帶一把雨傘,腳穿一雙草鞋,身無分文走遍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深入農村、鄉鎮,接觸社會各階層人士,詢問經濟狀況,瞭解風土民情,作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出發時,他們分別對自己的母親說:我們兩三天就回來。但他們一出門,半個月才歸。回家時,蔡母問他們:“你們身無分文,在外生活怎麼過?”蔡和森回答道:“我們見人說話,遇事幫忙,給人家送幅對聯,別人就給我們飯吃。看來,天下農民是一家!”

在當時湖南,蔡和森和毛澤東並稱“毛蔡”,並有“和森是理論家,潤芝是實踐家”之說。其實,蔡和森也是一位始終站在革命鬥爭最前沿、踐行信仰、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上下求索的築夢者和實幹家。

蔡和森赴法留學歸國後,先後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兩廣省委書記。蔡和森從中共“二大”起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和地方黨組織的領導工作,參與或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宣傳共產國際的指示精神,提出和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和政策。

蔡和森論著頗豐,一生大約寫了80萬字的文章和譯著,包括翻譯《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他是中共黨史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中共黨史思想內容飽滿、史料豐富,他除了任上海大學教授時給世人留下了《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1926年)、《黨的機會主義史》(1927年)和《論陳獨秀主義》(1929年)三篇黨史著作外,還對黨成立後若干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科學全面地評述,高度評價國民黨一大、英勇領導轟轟烈烈的五卅運動,深刻反思“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系統總結“八七”會議。蔡和森對中共黨史研究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奠定了中共黨史研究的學科基石。他明確了中共黨史研究的對象、目的與立場;深刻闡釋了中共黨史研究理論方法——唯物史觀;初步奠定了以中國近代社會為背景的中共黨史研究體系;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過程與矛盾等等。他十分重視思想建黨,指出:“一個革命黨不僅要有好的組織、好的政策,尤其要有革命的理論來把思想統一,然後才能領導革命到正確之路。”

1935年,有人這樣評價蔡和森:“由於他的篤於友愛的性格,使他對於國家民族,對於全國同胞發展了最偉大的友愛,不惜犧牲一切以為國家民族,全國同胞求解放。”鄧小平後來也曾動情地說:“蔡和森同志是我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永遠記著他。”在2009年發起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評選中,蔡和森、向警予的名字雙雙入選。

蔡和森用一生的時間追尋著信仰,捍衛著信仰。他是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名稱和“組織共產黨”主張的人,也是始終準備著為信仰流血犧牲的普羅米修斯。信仰的力量,賦予了蔡和森上下求索、捨生取義的革命人生與赤子情懷,正如毛澤東所言:“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刊發於《中華兒女》 2020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