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能"成才"的孩子,往往會有這幾個"缺點",別輕易糾正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才,尤其是在如今這個人才緊缺的時代,這種心願更為強烈。為此,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缺點,就會即刻加以矯正。然而,並非所有的缺點都應當改正,有些"缺點"恰好是孩子今後能夠成才的徵兆,父母應該理性看待。


長大能

王女士只生育了一個兒子,因此孩子自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王女士特地辭去工作,在家給孩子進行學前教育。

在孩子學會說話以後,王女士發現自己的孩子很喜歡問為什麼。每次王女士為孩子讀文章時,孩子會經常提出問題,這不僅打斷了王女士的朗讀,而且讓她感覺孩子的側重點發生了偏移。


長大能

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王女士決定矯正孩子的這個缺點。每當孩子提問時,王女士就會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迴避,不為孩子解答。久而久之,孩子的提問熱情漸漸散去。

後來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在王女士的陪同下到學校報到。當時王女士特地找到孩子的班主任並提醒她:"我家孩子平常很喜歡問問題,我怕他今後影響老師的正常授課。在家的時候我已經三番五次提醒他了,但如果還有類似的情況,還請老師多多擔待。"


長大能

聽完王女士的話,老師笑著回答道:"孩子愛問問題是好事,證明其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父母不要刻意約束他。愛思考的孩子,其學習能力會更強一些。"

這時候王女士才幡然醒悟,原來孩子愛問問題,根本不是什麼"缺點",而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其實有不少父母和王女士有著類似經歷,誤將孩子的一些舉動視作缺點並強行更正,結果"好心辦了壞事"。

容易被視為缺點的舉動

1、愛說話

有些孩子從小就喜歡說話,在生活中不論碰到什麼樣的事情都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話嘮"。有些父母平時工作比較繁忙,回到家中面對這樣一個孩子,不免會覺得有些煩惱。


長大能

事實上,孩子愛講話不乏是一件好事。這類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性格也會更為外向。現實生活中,這類孩子不僅對事能夠給出獨有看法,而且對人也將熱情友善,這些都是成才的要素。

2、愛提問

有的孩子則是化身"問題"兒童,在接觸到新鮮事物時,總是問題不斷,什麼都想知道。由於大多數父母的知識儲備比較有限,有些問題其實並不能給出解釋,所以他們會覺得孩子的這種習慣今後會影響社交。

其實不然,孩子愛提問是一種樂於思考的表現。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思考,那麼其所能掌握的就只有書本上的固有知識。但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堅持思考,那他們將跳脫出書本的束縛而學到更多知識。

3、愛展示

還有一部分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喜歡在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然而,這種做法在有些父母看來是在"獻醜",所以他們一般不會支持孩子去做這種事情。


長大能

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喜歡展示自己的才能,反倒是一種良好徵兆,這證明孩子從小就有比較強的自我表現能力。我們常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但並非所有"做足準備"的人都可以成功,真正的優勝應該是屬於那些做足準備且勇於將自己的"準備"展現出來的人。

當然了,容易被父母誤判為缺點的舉動還遠不止這些。因此,為了確保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成才,父母應該學會如何分辨優缺點。

分辯優缺點的方法

·結合年齡特點

父母在看待孩子的行為舉動時,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孩子的年齡為前提,這樣才能更為客觀地得出結論。

以愛搗蛋為例,孩子在低齡階段喜歡搗蛋,其實並非壞事,這證明其動手能力比較強,性格也較為活潑。但如果孩子在長大之後依然喜歡戲弄他人或惹是生非,那這肯定毫無益處可言。


長大能

·考慮個人表現

在判斷孩子當前行徑是優點還是缺點時,父母應該結合他們的個人表現進行考慮,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以偏概全。

以愛提問為例,前文將愛提問歸於優點,是因為孩子出現這種舉動證明其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孩子的愛提問是建立在"鑽牛角尖"的基礎上,那這肯定是缺點無疑。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