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後,將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後,將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印發,該意見是首次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參與分配的提法的重要文件。

這樣的改革創新,將如何深刻地影響每一個人呢?

社會主要的生產要素是指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

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裡,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其中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都作用明顯,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源源不斷的輸入,技術體系的提高,土地市場的利用都為一大批人帶來了財富,造就了國內現在龐大的中產階級。

而今後,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將在財富的創造和分配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後,將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首先看下意見的部分內容:

(二十)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優化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加快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制定出臺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研究建立促進企業登記、交通運輸、氣象等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規範。

(二十一)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支持構建農業、工業、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規範化數據開發利用的場景。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採集標準化。

(二十二)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探索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管理制度,提高數據質量和規範性,豐富數據產品。研究根據數據性質完善產權性質。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推動完善適用於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加強對政務數據、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數據的保護。

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後,將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這段內容的核心內容有3點:

1、 數據的安全規範。

安全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根基,數據安全是數據應用的基礎。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從立法層面為數據的採集和使用提供依據。

2、 數據的採集。

有了法律依據,數據的採集就能標準化,哪些能採集,哪些不能採集,哪些可以用於商業,哪些不能用於商業,將會明確界定。這樣便能解決現在網絡上的應用違規採集用戶數據的混亂局面。

3、 數據的使用。

作為生產要素,最重要的是數據的使用。

到目前為止,數據的意義就是加快經濟運行效率。從正面看,似乎與財富分配沒多大關係。

但是這是一個長遠的決策。在經濟形成規模之後,決定體量的就是效率了。

而這個效率既有生產的效率也有分配的效率。生產上幫助能夠幫助企業做出有效決策,提高生成效率,把麵包做大。而分配上,注重把東西放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數據生產要素的關鍵指標是數字化,將個人信息、企業信息、產業信息、城市信息、自然信息等各種信息數字化之後形成數字經濟,從而培育出新的產業、新的業態和新的經濟模式。

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後,將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前兩年開始火熱起來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都非常地依賴大數據,以後在農業、工業、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規範化數據開發利用的場景。在5G的加持下,進而推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數據採集標準化。

比如現代農業,已經有不少機構研究出使用無人機自動識別農作物上的病蟲害,然後自動對該部分農作物噴灑農藥等。

機械化的下一步就是信息化,而信息化的重點在於數據。上面提到的農業,機械化只能到達使用機器耕種、機器澆灌和收割,當信息化之後,不僅僅能夠使用機器學習識別病蟲害然後自動應對。

時蔬種植上,採用室內種植的方式,根據溫度、溼度、光線等的調節,高效生產蔬菜,這樣可以直接將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在城市郊區,不僅僅生產成本大大下降,效率提高了,收益也就提高了。

數據在農業上的可想象空間尚小,但在工業和其他方面的想象空間是非常大的。現在非常平常的電子商務,跟逐漸普及的電子政務,放上世紀末,誰敢想象?

就是這種想象空間,能夠造就更多新的商業經濟模式,而新的商業經濟模式也將帶來新的就業崗位。而這些,有的早已發生了,比如微商、直播、內容經濟等;有的還在成熟階段,比如物聯網、車聯網等;還有的,才剛剛開始萌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