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瓦埠鎮主要特產是以水產品為主,其中瓦埠湖銀魚是主要特產之一。瓦埠湖銀魚體長3-6釐米,體型扁長色白如玉,半透明似銀而得名,古稱膾殘、銀花。唐朝詩人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既是指銀魚而言。其實,瓦埠湖銀魚是浮游湖水上層的小型魚類,無鱗短吻大眼睛,早春3、4月間產卵,排完卵後即死去,當地漁民稱為"草籽魚",認為是去秋草籽落在湖中到春天既生長髮芽轉為銀魚。幼魚生長兩個月左右即可捕撈,每年的捕撈旺季為兩次,第一次為6月上中甸,第二次為9月的下旬10月上旬,除此期間為禁捕期。瓦埠湖銀魚營養豐富,每百克鮮銀魚中含蛋白質8克,每百克幹銀魚中含蛋白質72克、脂肪13克、鈣760毫克、磷質1100毫克。食鮮時,只需將從湖中捕撈出來的銀魚剔除雜草、雜魚、雜質或通過解凍後的銀魚用清水漂淋一下,水開即入鍋烹煮,輔以佐料,其味鮮美。食之可以健脾胃、通三焦。食用方法很多,家常佐以肉絲氽湯、雞蛋氽湯、雞絲氽湯等。銀魚即可鮮食外,還可曬乾或冷凍製成小包裝儲藏。製成幹品有兩種方法:一是銀魚捕撈出網後,剔除雜草雜魚雜質,放入清水中漂洗後瀝水幾分鐘,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黃豆油中浸幾分鐘,撈出後當天曬乾魚成金黃色,色澤金亮,稱之為"油條";另一種方法是將漂洗後的銀魚放入事先準備好的有一定濃度的明礬水中,浸泡幾分鐘後撈出曬乾,魚成銀白色,稱之為"礬條"。銀魚出水後如過2-3小時不作處理則瀉如水,故漁者得亨鮮食口福。現瓦埠湖銀魚幾乎全部實行鮮品冷凍儲藏後外調,不僅銷往江浙上海一帶,還出口東南亞、日本和港澳臺地區,為國家賺取外匯。瓦埠湖銀魚在明末清初時就被列為貢品,成為帝王將相口中的美味佳餚。

瓦埠白蝦

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壽縣瓦埠特色美食

特產之二是瓦埠白蝦,屬秀麗白蝦類,遐邇聞名,清代時為貢品,遂稱瓦蝦。體長5-8釐米,甲呈銀白色,閃光,間帶有赤褐色斑紋。殼薄、肉滿、細膩脆嫩。若取活蝦去頭,蘸醬醋食之,其味絕美,佐酒最佳。熟食清炒蝦仁、蔥爆油炸、鹽漬大蝦,鮮美爽口,優於一般塘、河蝦。

毛刀魚

特產之三是瓦埠湖的毛刀魚,毛刀魚一般體長約8-10釐米以上,有銀色細鱗。每年七八月間捕撈量最大。曬乾,其質優者色白稍透明,頭部無滓泥,燃之可產盡。大的體長可達20釐米以上,漁民多以鮮的出售,可曬乾。鮮食時將水燒開後,將魚入鍋並配以佐料;食干時,可將頭剔除,放入油鍋過油後配以佐料大火燒開後文火慢煮半個小時即可食之。

吊爐火燒

瓦埠的特產之四是"瓦埠街的吊爐火燒"。古時就有"瓦埠街的吊爐火燒下塘集的燒餅"之說。瓦埠的吊爐火燒是以麵粉調成稠糊狀讓其通過自然發酵,等到發酵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按一定比例調以食用鹼水,充分調製均勻後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燒製。燒製方法通常是一個口徑60公分的平底鐵鍋和一個與之配套的陶製鍋蓋,鍋蓋上一般糊上厚達1釐米的黃泥麻絲和的泥巴,燒火一般使用白皮麻秸較好,先將鍋蓋放在火上直接燒,燒到鍋蓋上的泥巴能與白皮麻秸磨擦出火星為佳。再將調製後放在平底裡的麵糊放在剛剛燒鍋蓋的爐火上,麵糊上刷上糖稀撒上芝麻蓋上剛剛燒紅的鍋蓋,再在爐堂裡添上少許柴草,等上七八分鐘,當你打開鍋蓋後,一股淡淡的甜味和芝麻的香味保證誘的你口水直流,兩面金黃色的外焦裡嫩中空的近似半球狀的吊爐火燒就烤好了。由於麵粉是通過自然發酵並調製食用鹼,不是經驗充足的人是很難把握的,還要製作一套專用烤具,所以一般人家不會燒烤的。現在瓦埠街上也只有兩三戶從事"吊爐火燒"的燒烤,以此作為謀生的行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