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匠人精神》

共讀《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是日本國寶級木工大師秋山利輝對如何培養匠人匠心的總結。秋山利輝把定製傢俱做到被日本宮內廳等皇室機構採用,他怎麼做到的呢?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本書列舉了秋山利輝的“匠人須知三十條”,你也能用這些清楚明白的守則培養出做事一絲不苟 的員工。

適讀人群:

1、對器物之美敏感的人

2、想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

3、想培養員工敬業精神的管理者

學什麼?如何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2008那件,韓國央行對全球41個國家的百年老店進行了一次調查:在近5600家經營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佔了3000多家。這些日本的“老字號擁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質呢?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一種面對工作的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想成為一名匠人,自我品格的修行遠比提高技術來得重要。

本書的作者秋山利輝正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他製作的傢俱為日本政府和皇室所青睞。今天的文章將透過秋山利輝50年的踐行,告訴你如何從“求道、知命、修心、篤行”四個精神層面培養品格;同時“匠人須知三十條”為你提供一份實操標準,讓打造完美產品變得有跡可循。從中你還會發現:

1、為什麼工匠還要會心算;

2、為什麼秋山木工的學員,8年禁止談戀愛;

3、為什麼排在“匠人須知三十條”第一位的是學會打招呼。

求道:把事情貼上“簡單”的標籤,會降低別人的期望

求道,不是讓你出家修行,畫丹練符,而是力求合乎天道,為了理解這有些有玄妙的“匠人精神”的主旨,我們不妨先回顧一個耳熟能詳的老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可謂神乎其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手中的屠刀接觸牛的聲響,都合乎音律。

令梁惠王由衷讚歎,同時有疑惑這樣高超的技術從何而來。此時,庖丁說了一句關鍵的話:“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那是因為,我把對宰牛技術的追求,化作了對天道的追求啊!

過去,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對這個故事,往往止步於“業精於勤”的解釋,勤奮當然有用,但勤奮所要達到的目標,決定了勤奮能幫你的限度。如果這個目標只是技術上的爐火純青,勤奮可以給你,但如果你的目標是做到極致,直至合乎天道,那麼,勤奮會帶給你更多。正如秋山利輝所說:“精神一流,技術一定是一流的。”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他努力所能達到的上限。不懈追求天道這種極致目標、極致境界、極致格局的人,一切高超技藝都只是尋常。

當下,我們也會聽到種種關於“匠人精神”的闡發,比如“一事一世”,就是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又比如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這些闡發當讓也都不錯,但應當說,許多匠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正是因為以合乎天道為追求的事業,一輩子的時間,也並不多,而要做到極致的事業,也不分簡單複雜,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越是複雜的事情就越是需要做到極致的精神。

之所以強調“簡單的事情,”是因為人們往往對於貼上“簡單”標籤的事情會從起點就降低自身期望,也主觀的去降低別人的期望。而能在這種疏於用心的事情上追求極致的人,註定會用精神感動別人,用成功回報自己。

知名:把一項事業視為自己的天命,自然有終身堅持的動力

前面說過,以追求合乎天道為目標的事業,一輩子都嫌太短,所以,我們不得不選定一項事業作為自己的“天命”。秋山所謂“為天命而活,”意思並不複雜,就是找到自己這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處”,然後把這個用處當作自己的“天命”,為此活一輩子。

在日本,有許許多多“匠人精神”的代表,與秋山利輝不同的是,他們當中不少人的技藝屬於家族傳承,這些家族技藝的傳承者,多少有些“受命”的意思,而秋山的經歷,最好的詮釋了“匠人精神”的修煉起點——知命。

13歲時,秋山利輝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此前,他在學校雖然非常努力,但成績卻樣樣不行。有一天,鄰居家的雞舍壞了,他就去幫忙維修。鄰居老太太並沒有當真,只是當小孩子鬧著玩。不料幾天後,秋山竟然真造出一個漂亮的雙層木頭雞舍!鄰家老太太深表感謝之餘,說了一句改變他一生的話“學會木匠活的話,你這一輩子就不愁啦!”這句話,讓他發現了老天給她的禮物——手巧。中學畢業以後,秋山就做了木工學徒,走上了一代木工大匠的成長之路。

秋山的故事不禁使人聯想到中國當下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當你在孩子的課程表上寫上:“週一學鋼琴,週二學畫畫,週三學英語,週四學心算,週五學跆拳道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喜歡做什麼和能夠做什麼呢?”所謂“知命”,就是找到一件事,這件事你喜歡,能做好,並願意一生去做。

修心:制度只能保障產品合格,修心才能讓產品達到上線水準

一提到人才培養,我們就會想到如何才能培養合格的人才;同理,一提到產品,我們就想到要符合各種標準,國標,歐標,美標,ISO等等

然而,假如是對自己的孩子,我們卻不會期望他的成績僅僅是“及格”而已,我們也不希望買到的產品僅僅是“能用”、“夠用"。作為生產者,“合格”思想自動降低了我們的期望;而作為消費者,“合格”卻不能使我們完全滿意。究其原因,機器化大生產以及這種生產方式帶來的高效率和標準化,使得對工作人員的培養趨於追求上手速度,無形用合格的低標準取代了一流的高標準,而合格的人才只能造出合格的產品,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造出一流的產品。所以秋山將他的書命名為“一流人才育成的s三十條法則”,因為對他來講,僅僅“合格”,是不能接受的。

培養合格人才,往往依靠制度、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就可以了,但這些手段只能保障人才的下限 ,如同制度法規紀律等等只能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道德一樣,要提升人才水準的上限,就必須“修煉心性”,匠人精神的培養,就是一部修心之學。

“修心”,使得一個人從制度標準要我做,轉變為我發自內心的要去做。或許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奇怪,改革開放後,由於思想趨於多元化,傳統的性善論受到進化論為基礎的功利論影響,人們更願意承認真實的人性有一些不怎麼了令人愉悅的特點,所以,我們也就更強調製度規範和標準控制。然而秋山利輝的實踐表明,通過一定的手段,人的心可以被塑造成具有種種親社會特點的良心,而良心的作品,就是吧”良心之作“。這種打造”匠人精神“的方法,就是”篤行“。

篤行:行為影響人的心理,認真做事會讓你成為認真的人

所謂“篤行”,就是一心一意的實行。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決定人的行為,然而秋山強調的則是人的行為同樣深刻影響人的心理

美籍日裔兒童文學作家慶子凱薩茲的繪本《狼大叔的紅燜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狼大叔非常喜歡吃紅燜雞,一天,他發現一隻母雞,卻覺得她有點瘦,心想,如果把它養肥一點,是不是就更好吃了呢?於是他馬上行動,做了很多甜點,每天都給母雞家送去。直到有一天,他覺得母雞夠肥了,就想去把母雞吃掉,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推開母雞家的大門時,他受到了母雞和它的孩子們的熱烈歡迎,他們一家人把它當成了送禮物的聖誕老公公。狼大叔考慮了一下,突然覺得自己不想吃紅燜雞了,他打算明天再去給雞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做點好吃的。

雖然這只是童話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有道德的人常常會去做一些親社會的行為,當一個常常做親社會行為的人,其實也會慢慢變得有道德,反之,一個好人總是做一些壞事的話,也會慢慢變壞的,你的所作所為決定你是什麼的人,也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國儒家提倡的“禮”、巴浦洛夫、華生。斯金納一脈相承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都是遵循著“行為改變心理”的原理。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就是說一個人多做好事,他就會變成好人。

遵循“匠人須知三十條”,培養一絲不苟的員工

秋山利輝在本書中提出的“匠人須知三十條”同樣也是遵循了這個原理。所謂的“匠人須知三十條”是秋山在長期帶徒弟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出的學徒行為規範,也是修煉“匠人精神”的實際方法。每一條須知都用在: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如何如何的方式表達出來,歸結起來,這30條實際上包括了兩類內容,一類是具體行為規範,一共有18條;另一類是匠人的入門素質,一共有12條。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匠人的具體行為規範,這18條包含了進入作業場所必須要做到的方方面面,細緻到有點像小學生或者中學生“行為守則”,看上去一點也不高大尚,甚至還有一點“雞毛蒜皮”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的理解這些守則的內涵,就不難發現,這些守則不止匠人需要,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時刻做到這18條,那他就距離一個“完人”就真的不遠了。

比如,關於如何與他人交流,秋山就不厭其煩的總結了如下的7條:

1、學會打招呼

2、能夠正確聽懂別人說的話

3、成為能夠好好回應的人

4、成為能夠做好自我介紹的人

5、成為能夠好好發表意見的人

6、成為勤寫書信的人

7、成為善於打電話的人

而對於許多人都會格外重視愛和責任感,秋山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做法,他並不是像許多機構一樣把這些內容做成標語和口號貼在牆上,而是落實到一條條可以立即執行的動作,例如:

1、成為很會打掃整理的人。因為擅長打掃的人,也一定擅長工作,帶著感激之情慰勞之心去打掃,就會提升技術和品格。

2成為樂意打掃廁所的人。洗淨內心的汙穢,就是洗淨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謙遜。

3、成為愛管閒事的人,為了別人好,哪怕要得罪人,也要該說的說,該做的做。這樣的人心中有無私的愛和強烈的責任感。

4、成為吃飯快速的人,即使吃飯時也可以修煉心性,不浪費、不挑食、不看電視,心懷感激。

5、成為花錢懂慎的人,懷著感恩的心用錢,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6、成為隨時準備好工具的人,收拾好工具,也是對工具的感恩,一個對工具感恩的人,也會對工具感恩,愛惜工具,也會相信工具,動作自然變得靈敏,自然能創造出感人的作品。

秋山不但對於徒弟們的溝通、愛與責任有細緻的規範,其他方面諸如協作、專注和儀容也都有不同於傳統認知的要求。比如:他要求學生們“成為會打算盤的,”因為他認為,精通珠算和心算,可以使人百折不撓,手指靈活,專注高效。

說過了匠人的行為規範,我們再看看秋山先生對匠人的入門素質提出的12條要求,這12條也同樣帶有鮮明的“秋山風格”,那就是簡單、直接,可執行。比如他要求學生成為執著的人,規定學生在失敗之後,必須要說出一句話:“能否請我再試一次”,他要求學生成為感恩的人,對於周圍人的支持,只在心理感激 還不夠,還必須將感謝的話說出口,等等。

這30條守則,秋山要求他的學徒們每天背誦一遍,絕不間斷。而這些學徒,要在秋山學院先進行一年的的見習,然後進行四年的基本訓練,心性和技術均已磨練成熟的人,才能被認定為工匠。然後還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三年,九年後方可出師去闖蕩。

的確,用行為改變心性並非易事,電影《一代宗師》,有一句話說得好,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時間。如果你認為培養一個一流人才用去九年的時間太長,那麼,你應該想到,秋山利輝自己,自27歲創辦秋山學院以來,已經這樣修行了將近50年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今天,從秋山學院走出來的學員,始終是各大公司爭相聘用的對象,秋山木工已成為很多大公司、政府部門,乃至日本皇室的御用傢俱製造商,而創造這一切的,僅僅是秋山利輝領導下的34名員工。

《匠人精神》提供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通過合天道、知天命、修心性、篤於行,培養出超越合格人才的一流人才,才能提供感動人心的一流產品。這不僅僅是市場競爭獲勝的法寶,還將帶給世界一份溫情。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給您有益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