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華平: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12月15日,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信息化首席專家、原四川省衛生信息中心主任甘華平出席了一場醫療信息化研討會。會上,甘華平結合自己多年醫療從業經歷,與參會人員就醫共體建設經驗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分享。

甘華平: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醫共體升級版: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32號),明確要在縣域組建醫療共同體,逐步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甘華平指出,作為醫聯體四種形式之一的縣域醫共體,已然是最純粹、最成熟的形式。但是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重醫療輕公衛、重形式輕內容等不少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尤其重要的是,縣域醫共體並沒有涉及公共衛生的部分,無法為社會全面打造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為此,2019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發佈《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的通知》,全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市)、縣名單正式出爐,包括山西、浙江兩個試點省以及全國567個試點縣。

通過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能夠進一步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構建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

甘華平: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談及醫共體與醫聯體的區別時,甘華平一針見血地指出:醫聯體沒有改變成員單位之間的組織機構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醫共體成員之間的組織結構得到了改變,實現人、財、物一體化管理,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際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它將成為醫共體能否真正建立起協作分工、高效運行的醫療衛生體系的關鍵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按服務項目付費的醫保支付方式已經被詬病很久,為醫共體找到新的醫保支付方式已影響到醫共體建設的成敗。因此,將醫保支付制度改革視為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也並無誇張之意。

甘華平表示,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圍繞醫共體醫保改革的相關配套文。當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原則是取消按服務項目付費,改為按人頭總額預算,同時強化監督考核、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即通過總額預算的方式,縣域醫保基金將按照往年支出確定包乾基數和調節係數,使醫保基金從原來的“醫療業務收入”變為“成本支出”

,進而規範(調控)醫生診療行為和患者就醫習慣。

甘華平: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科學的支付方式將有效破解層層分包和相互競爭問題,幫助醫共體合理“切分蛋糕”,保證醫保支出花在了刀刃上,使醫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從經濟層面促進醫療服務重心下移,走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最終實現醫共體“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的建設目標。

DRGs: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路徑

推進縣域醫共體積極發展,醫保槓桿必須發揮其調節作用。甘華平認為,當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原則中,結餘留用值得關注。如果醫保基金有結餘,醫院可以用於二次分配,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對於醫院發展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良性循環。因此醫院為了有結餘,推進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可以從很多方面出發,DRGs、臨床路徑等都是很重要的改革手法。

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密不可分。作為當今世界公認的比較先進的支付方式,DRGs(疾病診斷相關組)付費即是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最有效手段,也被認為是醫保支付改革的有效措施。

通過DRGs付費方式改革,推進醫療、醫保激勵機制等配套制度改革,使醫院付費方式由傳統的“按項目付費”向“DRGs預付制全成本綜合打包付費的混合支付方式”轉變。

對於醫共體而言,採用DRGs,可以將不同醫院中相似的病歷分到同一個組中,將更有便於行政主管部門在DRGs系統的幫助下,對不同醫療機構、不同診療專業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

進一步實現醫共體整體醫保基金支出合理增長,醫共體內部各醫療機構的資源利用、績效收入最大化

甘華平:醫保支付方式是醫共體中重要的改革之一

今年7月17日,浙江省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進全省縣域醫共體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意見》。由此,浙江省在全國浙江率先全面啟動醫共體支付方式改革,也成為全國首個在全省範圍內推進住院按DRGs點數法付費的省份。此前,浙江金華市推行的病組(DRGs)點數法和安吉縣推行的人頭包乾付費方式試點,結果成效明顯,縣域醫共體醫保基金支出增幅明顯降低,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進一步緩解,醫院收入有所增加,具有可推廣和可複製性。

浙江的成功讓我們看到,開發應用基於DRGs的醫共體績效管理評價體系,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作為推進醫共體建設的重要政策工具,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