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 盯着zhei个图看十秒,估计你很难保证自己不头晕。

其实,它用一种搞笑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问题——无论是千百年前的世界名画,还是现当代难懂的先锋潮流,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总让大家感到有些晕眩。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玩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观展。我们不仅常常因为“不认识”、“不了解”,错过很多艺术珍品;就连站在打动了自己的作品前,都参不透它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本期的#读一手#,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超实用的艺术指南。从走进美术馆的观赏,到走出美术馆的思考;从成为一名合格的欣赏者,到进阶为评论者和创造者,这个书单为你提供了“登堂入室”的一条龙服务。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每天,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们”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观展者。人们对这些享有盛名的画作趋之若鹜。可是,短暂的注视礼行完,不少人都打开手机开始搜索“蒙娜丽莎到底好在哪里啊?”

《如何看懂艺术2》回答了这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些人人都说伟大的作品应该怎么看?

这本与普通读者零距离的“美术馆观展指南”,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艺术作品串联了起来。《如何看懂艺术1》踏足了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米兰四座古城,而这次翁昕又带我们走进另外两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达成了一场完整的意大利六城艺术之旅。

它会让你看到:“美第奇”之所以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教父”,是因为他们一个家族的逆袭故事,也是一个城市成为艺术之都的历程;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天才”达 · 芬奇不顾违反教会关于解剖尸体的禁令,在无数次描摹肌肉、骨骼和韧带后才呈现在画布上的最终状态……

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面前,“伟大”从来不是一个生硬的标签,而是一个最卑微的注脚。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理解当代艺术,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总会让我们觉得,这些神棍一般的艺术大师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次元:

他们一定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才总是创作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很可能有曲折的人生经历,这才造就了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一出手就非凡品,肯定是因为灵感的来源非比寻常吧……

可能是明白我们对大师的诸多误解,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 · 贡培兹,对多位艺术家进行了贴身跟踪采访,编成了这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他用诙谐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古往今来20多位艺术先驱不为人知的工作习惯和他们的个人风格。

安迪 · 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到底是啥?重复的罐头和几张变色的玛丽莲 · 梦露也是艺术?大卫 · 霍克尼干嘛要画两个泳池里的男人?为什么伟大的艺术家可以灵光乍现、想出这些奇奇怪怪的点子?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其实,艺术家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神秘。如果充分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你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轻松解析他们的“灵魂画作”。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在中国被鸦片进犯侵蚀的时候,朱光潜曾说,“艺术”是拯救上层社会的良药。

然而,当我们走出美术馆,回到生活中,似乎重要到可以“拯救世界”的艺术就和我们失去了联络。

那么,对于生活本身,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看起来似乎很难的问题,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权威人士,阿兰 · 德波顿与约翰 · 阿姆斯特朗却从容地给出了解答。

他们选择了150件经典的绘画、建筑与设计,围绕着“爱情”“自然”“金钱”“政治”四大主题,将艺术如何与人生产生关联与反应娓娓道来。

原来,那些多年前似乎就已“功成身退”的艺术家们,实际上还用他们的作品告诉了我们,怎么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如何消除别人的生活更为光鲜的错觉、如何改善与恋人的关系、如何重拾自我、如何正视政治给人带来的沮丧……

有关爱情、有关成长、有关自我认知、有关生活与忧愁,这本书会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和人生意义极其接近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看了那么多动人的作品,谁不想拿起画笔,涂抹一番?但是大部分人的冲动,可能都止步于基本为零的绘画技巧,以及艺术的观看者和创作者之间那道“似乎存在的鸿沟”。

不过,如果你想迈出成功转型的第一步,《艺术精神》完全可以解决的你的燃眉之急。

对于想要开始美术创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针对绘画会涉及的种种关键问题,设置了常人能够登堂入室的途径,提供了对线条、块面、色彩、笔触的独到见解。

对于“进阶的”艺术欣赏者来说,它又展现了对伦勃朗、提香、雷诺阿、塞尚等著名画家的点评,以及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在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罗伯特看来,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精神”,是人通过艺术而获得的心灵中的某种“精神状态”。只要热爱艺术,你就会看到这本书里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而这些,才是永恒的“艺术精神”,是无论作为欣赏者还是创造者的你最终的皈依。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我们可能会觉得,“观看”是一种最初级的技能,从创作到观看,是一种退步。但里尔克会告诉我们,它其实是一种升华。

艺术并不是能随意给人“观看”的。要在内心中沉淀足够的诗意,才能接收到画中的纯粹;要走完创作者经历的路程,才能到达一个合适的位置,那才是“观看的位置”,唯有这个位置可以打开观众的视界。

1907年秋天,在巴黎的“秋季沙龙”画展上,里尔克第一次见到塞尚的画作,惊为天人。他惊呼自己简直是盲的,直到遇到塞尚才算开了眼。他着了迷般地,几乎天天去看那些画作,在书信里记录他的所得所见。

“高山流水觅知音”,艺术史和批评家看塞尚的地位,绘画工作者看塞尚的技法,而里尔克用诗人的笔调,描摹着塞尚丰盈的灵魂。

这本书,是里尔克的“观看笔记”,也是他的谈艺录。什么才是绘画真正的本质?或许一个画家讲不明白,但是一个诗人却能将其提取出来。

在塞尚这里,里尔克说“我开始学习观看”;在里尔克这里,我们开始学习“观看的技艺”。


互动话题

你更喜欢做“欣赏者”还是“创造者”?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在美术馆参观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吧~

图片来源 = GIPHY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有了这5本升级宝典,我终于敢进美术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