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文|幽蘭笑一笑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有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風景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一花一木也可能別有洞天。

生活在清華大學裡的朱自清,寫了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文中寫了“日日走過的荷塘”。讀他的散文,我們彷彿能看到荷花朵朵,能聞到荷香悠悠,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典雅極了,美極了。

《荷塘月色》多年來被選進高中語文課本,是散文篇章中的第一課,從未被替換,那麼這篇文章的魅力在哪裡呢?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一、觀察角度獨特:

寫景的文章,作者的觀察角度可以是定點觀察,也可以是移步換景。

《林黛玉進賈府》中讀者通過林黛玉在賈府走動,通過她的眼睛向讀者介紹她到的地方,見到的賈府中的人物,這是典型的移步換景的寫法。

《沁園春長沙》第一句“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在深秋時節,詩人獨立在橘子洲頭,看湘江壯麗秋景。“橘子洲”是觀察地點,詩人看到的景色都是在這個地點觀察到的,這種寫景方法屬於定點觀察。

《荷塘月色》作者從家出發,走小路,觀賞荷塘,然後回到家。一路走來觀賞月下美景,這種寫法整體上屬於移步換景。但作者觀賞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的時候採用的是

定點觀察

也就是說朱自清的這篇散文采用了移步換景定點觀察兩種觀察角度。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二、《荷塘月色》的結構很獨特。

(一)《荷塘月色》的外結構、內結構都是圓形的,結構很有特點。

“外結構”就是作者的遊蹤。具體是:家——小路——荷塘——家,作者依據空間順序為我們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內結構”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情緒依據遊蹤而變化:不寧靜——求靜——得靜——失靜。作者展現出的心理歷程也是一個圓形。

(二)在結構上,作者還採用了首尾照應的寫法。

文章開篇寫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而結尾是“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離開家門的時候,妻子已經困了,但沒有睡覺;回到家時,妻子已經睡熟了。而且作者因“心裡頗不寧靜”,走出家門,回到家時心裡仍然是不寧靜的,情感也達到了一致。

內、外結構的一致性,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三、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成就一篇優美散文。

這篇散文是一篇藝術性很高的美文,作者用多種藝術手法,寫出了荷塘月色的美。

以“月下荷塘”為例,作者由上到下,由近到遠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這些事物。

景物寫得有順序。

首先,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

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徵,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以及比喻、擬人和通感等修辭方法,展現了荷塘月色的美。

寫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了比喻修辭,形象地寫出了荷葉如舞女的裙一樣高高出水自然舒展的姿態。

寫荷花,“有嫋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用“嫋娜”“羞澀”來描摹荷花。有的荷花開得正豔,有的荷花含苞待放。作者用了擬人修辭,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

寫荷花還用了三個比喻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是朦朧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有時如“明珠”一樣溫潤透亮,有時如“星星”一樣忽明忽暗,有時如出浴的美人一樣柔美動人。

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個比喻把屬於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修辭上叫“通感”。荷花的“清香”在微風中散發,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隱隱約約,兩者給人的感受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這個比喻使嗅覺轉化為聽覺,既新鮮又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生動表現了荷香的迷人。

寫荷波,用了兩處比喻。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葉子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描寫特別傳神。

寫流水,“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二字,又使用了擬人修辭,生動地寫出了流水"含情脈脈"的特點。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其次,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荷葉、荷花能看得見;荷香能聞得到。而荷葉下的流水在晚上是看不到的。作者把看到的景象與想象的景象結合起來,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一定是“脈脈”含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虛實結合,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月下荷塘的寧謐、素雅之美。花葉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脈脈,此時的作者還依然頗不寧靜麼?他一定沉浸在美景之中啦。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四、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

首先,精心選用動詞,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踏花歸來馬蹄香”這是宋徽宗給畫師出過的一道考題,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馬在奔跑,而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起舞。

月光無形如何表現呢?朱自清先生也很厲害。他精心的選用了一些富於表現力的動詞,如:瀉、浮、洗、畫,以荷塘為依託,化無形為有形,描繪月色的朦朧淡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刻畫出月光明淨,靜靜流淌,月光如水流動的樣子。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個“浮”字,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的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了出來。朦朧之中,花更柔美,葉更綽約。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一個“洗”字,卻用牛乳,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柔和的月色下乳白的質感和色調。

“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作者以大自然為畫師,以月光代清水,以樹影當濃墨,把荷塘當畫紙,輕點暈染,明暗有致。如此畫面,這般美景,功勞非“畫”字莫屬啊。

作者著力描寫月色,精心挑選動詞,使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在一起。月色本無形,但在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其次,疊詞的的運用獨具匠心。

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全文共用了二十六個疊詞。以“曲曲折折”形容荷塘的形狀。以“田田、層層” 形容荷葉的多, “亭亭的舞女的裙”以 “亭亭”形容荷葉姿態優美。以“淡淡的”來形容荷塘月色淡雅的特點。

這些疊字不僅表現了事物的特徵和姿態,而且使得文章寫景耳目一新,同時讀來音調和諧,節奏明快,富有音樂的美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五、作者表達的情感很獨特。

如果說作者只是寫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色,作者就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感受荷塘和月色的美。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停留在單單的對景物的描寫當中,而是在景物當中,融進了人的活動,人的情感。

文章開篇就寫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是本文的文眼,也確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作者有淡淡的憂愁,因為心情不是很好,才會月下散步。因為有月光,小煤屑路不那麼“陰森森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踱著”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放鬆的。他也在文章中寫道:“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在現實中並不自由。現在“自由”的他無意間欣賞到荷塘美景,作者的情緒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為何被選進高中教材,魅力何在


欣賞美景後,作者被“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驚擾回到現實,沉寂的空氣變得生氣盎然。但作者卻用了一個“但”字來一個極大的轉折,說“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蟬聲和蛙聲如此“熱鬧”,但並沒有消除心中的淡淡的憂愁。作者用這樣的熱鬧來烘托月夜的寂靜和自己心情的寂寞,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要幽”之妙。然後作者回憶江南採蓮往事,“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作者的心裡有淡淡的鄉愁,情緒依然是

淡淡的憂愁

可見,作者的感情既有淡淡的喜悅,又有淡淡的憂愁。

淡淡的喜悅是由觀賞荷塘美景而來;淡淡的憂愁,則反映了當時像朱自清一樣的知識分子四顧茫然、愁悶徘徊的處境。作者的所見所憶所思所想,實際上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迷惘感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塘月色圖訴說著作者關心國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

從這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藝術風格:觀察細緻,結構縝密,語言洗煉,情景交融。朱自清的這篇散文看似信手拈來,卻處處用心;看似處處用心,卻又渾然天成。《荷塘月色》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

從人的情緒寫到月下美景,由月下美景寫到人的情緒,讓美景進入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荷塘月色》不愧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佳作。正因為本文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入選課本很多年,從未被替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