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如盖枇杷树,一片柔肠知侬栽


亭亭如盖枇杷树,一片柔肠知侬栽

归有光画像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段话并无微言大义,但读者却有不同的理解体会,主要分歧点在于:手植者为谁?综而统之,观点有三:归有光、魏孺子(归有光的妻子)、归有光夫妻。但笔者更倾向于魏孺子。

从文化隐喻上看,归有光自己也在文中说道,“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随意种植的“兰桂竹木”,在古代往往成为文人雅士之精神寄寓,成为高雅情操之文化原型,这正符合读书人的气质追求,因此,这些植物更具有文化内涵,其中的桂树更寄托了归有光希望他日蟾宫折桂的美好寓意;而枇杷树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叶子酷似琵琶乐器,故而得名。从唐宋时期开始,它就被看做是吉祥、繁盛的美好象征了,又由于果实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也有比喻夫妻和美的说法,因此, 栽种枇杷树大多是表达一种美好愿望和期许,多是从女子对家庭的愿景出发,而魏孺子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在院中栽下它的。

亭亭如盖枇杷树,一片柔肠知侬栽

枇杷

从文章结构来看,第四、第五自然段都是归有光写对妻子的怀念和痛苦之情,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两句就把妻子爱学习的特点勾勒出来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魏孺子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她这样做只为和丈夫在精神上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审美志趣,爱你所爱的,痛你所痛的。读完这两句,笔者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位女子手握毛笔认真学写字的形象。妻子回娘家,回来后转述妹妹的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妹妹们是不知道归有光家有没有阁子,一定是魏孺子自己亲口说与她们的,这一句看似闲笔,但恰恰看出魏孺子和归有光的感情甚笃。项脊轩给他们二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所以,魏孺子才会不由自主地向她家小妹们炫耀一番,其内心表达的还是我们夫妻琴瑟和鸣,无比恩爱。其后四年,魏孺子因病而殁,为归家留下了一儿一女。结尾写妻子活着时亲手种下的枇杷树,而今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怎不痛心!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收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