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原生家庭能影響人的一生嗎?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一個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我們可能還沒察覺到在自己的習慣和規則中隱藏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影子,特別是在親密關係的處理上,我們會無意識的重複著原生家庭中看到的、學到的相處模式。


TVB的新劇《嘆息橋》講述了一群香港男女李子勇、方小薇、胡啟源與何樂兒之間的情感糾葛故事。其中胡啟源這個角色的性格標籤很明顯:懦弱、聽話、沒有主見,是電視劇裡不討喜的角色。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但《嘆息橋》這部劇採用了POV(Point of View 個人視角)敘事方式,每一集都從不同的人的記憶去講述同一件事,讓觀眾像拼圖一樣收集多個人物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一個故事。


別人視角下的胡啟源以及胡啟源自己視角中的“記憶”,多重角度幫助觀眾重新拼接這個故事。在這個世界裡,事實沒有唯一的真相,就像胡啟源這個角色所有的選擇與行為都蘊含著他原生家庭的“影子”。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弗洛伊德說幼年的行為決定了將來的行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那些負面影響,會在潛意識讓我們在新的關係上做出“模仿”,把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影響帶進新關係中,讓這種影響不斷的循環下去。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輪迴。想要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最重要的是“看見”。


看見第一步: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麼角色?

胡啟源從小受到母親的嚴厲控制,每天按時回家,按時作息,沒有母親的允許不得談戀愛,交往的朋友也必須經過母親的同意。生活所有大小事被安排得明明白。

胡啟源沒有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比如大學期間想要交往的女生,在被母親提出斷絕往來的要求後不了了之。以及工作後的胡啟源,在母親得知他跟上司談戀愛讓他離職,他也只能默默的服從。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母親與胡啟源的相處關係中,母親處於強勢的位置發號施令,而兒子是習慣服從的角色。他們的親子關係沒有平等溝通,相互尊重的基礎,只有強勢者用壓制、批判、否定來打壓弱勢者服從的關係。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成年後的胡啟源將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服從者角色,複製到來新的親密關係中。這是原生家庭在他身體留下的痕跡。


胡啟源成年後交往了一個女朋友,在胡啟源的視角里,女朋友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永遠處於強勢的地位,她會要求自己經營不喜歡的生意,強迫自己從公務員的職位中離職,甚至在婚期上也從來沒有商量的餘地,完全由女朋友自己去挑選時間與場地。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瞭解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段原生家庭的關係是否存在不良影響,以及我們有沒有把自己在原生家庭的角色定位,代入到新的親密關係中。


看見第二步:我家人對現實世界的價值觀是什麼?

胡啟源的母親是一個極其傳統、守舊、固執的女性。她對兒子設置的人生規劃路線是好好學習,做一份安穩的工作。一切不在這個規劃道路上的事情,都會受到強硬的遏制。

胡啟源母親的最重要的價值選項是“穩定”,她不願意做任何的改變,甚至連一個白織燈也要求使用跟十幾年前相同的老舊款式。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穩定”這個價值取向同樣也深耕在胡啟源的大腦記憶中,與女朋友的戀愛長達8年從未想過打破戀愛關係走入婚姻關係,因為不想踏出這段穩定。不願意接手女朋友家裡的生意,因為不想放棄原本公務員的穩定工作。


原生家庭中的家人的價值取向可能無意識的潛在孩子的大腦,在選擇與行動中受到影響。覺察家人的價值觀與自己的價值觀的差異與相同點,是區分家人與自己作為兩個獨立個體的重要覺察認知。


看見第三步:我有什麼行為、態度或想法,是想擺脫父母某些負面影響的嗎?

有些孩子不滿原生家庭中與家長的相處方式,在其成年後也許會因為想擺脫原生家庭而作出逃離,甚至有些人會在行為上做出與家人完全相反的極端選擇,矯枉過正。


《嘆息橋》中的胡啟源,人生中僅有的兩次逃離原生家庭行為都是與親密關係有關。他想借由與女朋友同居,搬離那個有母親在的家,以這種物理逃離擺脫母親的控制。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劇中的胡啟源以為自己只要搬離原生家庭就能跳出這種控制,然而母親對他的影響深刻的留在他的潛意識中,即使已經搬出去住,仍然在大事小事上習慣性聽從母親或者女朋友的安排。


《嘆息橋》:別讓原生家庭成為你人生中的嘆息


看見自己對待原生家庭的行為、態度和想法,是審視自己在原生家庭影響的“認知能力”。

人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錢,同樣,我們也做不出認知範圍之外的行為與思考。想要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需要了解自己對原生家庭的“認知能力”的邊界在哪裡,進而再去提升認知能力。


小結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可能是更深層意識裡的東西,想要跳出原生家庭的圈子,得先學會“看見”自己。看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價值觀以及對待家庭的行為、態度等,接納自現在的自己,從認知上重新界定自己,重建全新的自信與自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