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法會因由”意為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法會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當於現在的“章”、“節”等。

第一品講述了佛是一個平常人,但在平凡的生活裡時時處處在修行,進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飯,洗足,敷座,都自然體現乞士的威儀,這就是後來禪宗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如是我聞:如是,這樣;我聞,我聽說。我聽佛這樣說,表示經中的話都是佛親口說的,這是為了增加佛經的可信度。

時:那時。

大比丘眾:比丘是梵語,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侶,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千二百五十人:釋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葉三兄弟、目連尊者、耶舍長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世尊:對佛的尊稱,所謂佛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缽(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鐵製成,圓形,略扁,小口,平底。

次第乞已:按順次挨家挨戶乞食。佛乞食是為被乞食者種福,所以不能擇貧富,而要按順序來,即“次第”。

洗足:佛是光腳乞食的,所以回來要洗足。

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這樣說。那時,釋迦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到午時該吃飯了,世尊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返回住處,吃完飯,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坐。

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裡面,在《金剛經》的第一段經文裡面,是涵攝了是包含了佛門的六度的修行的。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在第一品佛陀的生活場景裡 面,有六度修行。哪六度啊?

我們來看一看:乞食,給別人一個種福田的機會,這叫 佈施;

乞食要“次第乞”,要守規矩哦,這叫持 戒;

當你乞食的時候,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 臉色對著你,那你一定要承受下來,不 管他給多給少、給好給壞,都要平等視 之,這個叫忍辱;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佛陀他老人家每天親力親為,親自地乞 食、收衣缽、洗足、坐禪,這個叫精進;

“敷座而坐”,也就是開始坐禪,這叫禪 定。

而這前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流露著般若 智慧的光芒。

所以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裡面,有六度: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都在這裡面了。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生活中的般若智慧

《金剛經》這一講的問題:生活中的般若智慧。

《金剛 經》第一品給我們描繪了佛陀的日常 生活的一天:穿衣、託缽、乞食、吃 飯、坐禪、講法。

在《金剛經》裡面,佛陀的出場跟一般 經典中佛陀的出場是不一樣的。一般的 經典,形容佛陀出場的時候,大部分是 放光現瑞,大地震動,各種護法神都來 跟從。

但是在《金剛經》的開端,釋迦 牟尼佛他老人家親自到城裡面去託缽化 緣,這是出家人天天在做的事。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開端釋迦牟尼佛託缽是在表 法,它告訴我們什麼?

它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不在別的地方,不在天邊,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就在我 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穿衣、託缽、吃 飯、洗足、敷坐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中。

世尊在穿衣吃飯這些生活的細節上,顯示了般若的妙用:

吃飯,把你的心就住 在吃飯上;乞食,把你的心就安住在乞 食上。吃飯就要全心全意地吃飯,睡覺 就要全心全意地睡覺,化緣就要全心全意地化緣,打坐就要全心全意地打坐。

佛陀就是這樣,生活在人間,修行在人 間,解脫在人間。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開篇所記載的佛陀的一天, 是如此的簡樸、如此的單純,卻又是如 此的富足,如此的喜悅。

因為,佛陀他老人家在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都全然地安住在當下,全然地享受著每一個剎那的美好。

這一講我們講了《金剛經》的第一分 《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 第一品 · 法會因由分

這一段經文,生動地 記載了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用行住坐 臥的日常生活的場景在表法,生動的表示,生活中處處都是禪。

第二分正是在 這個氛圍的基礎上,展幵了精微深邃的法義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