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關於對章草分類,餘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闢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章草所佔比重的大小做一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

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於此類;

共20張

章草

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

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

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於此類;

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徵。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於此類;

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

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

以下為敦煌寫經長卷,其風格與《出師頌》相類。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章草依其特點分為七類,敦煌寫經長卷與出師頌一脈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