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缺憾,過自己的完美人生,不活在別人的嘴裡

我們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依中國傳統觀念就是“參贊天地之化育”。這句話上面並沒有寫一個人字,但是誰在參贊天地之化育?當然是人。天地有沒有缺陷?有缺陷。人的智慧可以彌補天地的缺陷,所以它是人的價值,人的智慧的價值,人的能力的價值,所以不要輕視了人為。——南懷謹


接受缺憾,過自己的完美人生,不活在別人的嘴裡


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的《茶之書》中講到了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茶師千利休有一天看著自己的兒子少庵在打掃庭院。等到兒子完成工作之後,茶師千利休對他說:“不是這樣的。”並且他要求兒子重新做一次。

於是兒子又花了一個小時對庭院再整理了一遍,然後他對父親說:“現在應該可以了吧,我把石階都洗了3次了,石燈籠我也擦洗過很多次了,樹木和苔葬我都處理過很多次了,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上。”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茶師千利休對此他說:“小傻瓜啊,這不是打掃庭院的方法,你這樣做是潔癖的表現。”

說完之後,茶師千利休走到庭院中間,用力搖晃其中的一棵樹,然後看著抖落了一地的樹葉之後對兒子說:“其實打掃庭院並不需要一塵不染,有時候自然一些會顯得更美。”

茶師千利休其實是在教導自己的兒子,有時候苛求絕對完美的心態和做法其實本身就存在著問題,這樣反而會讓我們離美好更遠。


接受缺憾,過自己的完美人生,不活在別人的嘴裡


一個苛求絕對完美的人,往往會將“一塵不染”作為打掃和整理庭院的標準,他們卻是忘了庭院所包含的天性和人性,同時也迷離了真實和自然。而他們所忘記的是最為重要的東西。

有些人人總通過犧牲自己來達到別人眼中的完美,在追逐中迷失自己,有些人會因為自己的過分苛求而喪失生活中很多重要的東西,甚至會遺忘自己的獨立。人生在世,活出真正的自我是何等灑脫,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追求別人眼中的完美之上。

其實,很多人對完美的定義有偏見,完美並不是討好別人,不是低聲下氣,更不是一味滿足對方的要求而犧牲自己。與其強迫自己選擇一種忘我犧牲的態度,從而滿足別人,還不如在滿足了自己需求的同時來兼顧到他人。

一旦被迫在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熟重熟輕。要懂得勇敢面對現實,為了自己而抗爭到底。最為重要的是,不要為虛無的“完美”追到頭破血流,要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而不是別人的。


接受缺憾,過自己的完美人生,不活在別人的嘴裡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允許缺憾的存在,因為缺憾根本就無法完全被避免。存在缺憾是合理的,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就是一種完美的形式。

感知他,接受他,面對它,把他化為我們追求理想的動力和方向,不要強化,在成長的路上不斷的學會掃除他。

願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