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我們這群人,苦沒有真正苦過,愛沒有用力愛過。

每天受著信息大潮的衝擊,三觀未定,又備受曲折。

貧窮不再是正義,又妄圖不讓金錢成為唯一的追求。

熱血透不過鍵盤和屏幕,回憶止於遊戲。

過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奮卻又不過三天。

像一群沒有根的孩子,在別人的經歷和精神裡吵鬧。


《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精神世界慌亂而無序


歌曲《年少有為》的歌評裡,這條評論被大家頂了上去。

身為90後的我們,似乎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這條評論裡的一切。

因為想要變成更好地自己,於是定下一個小目標,把雄心壯志奮筆疾書在了一個個計劃裡,打滿雞血做了不到兩天,就被短視頻裡的新奇,遊戲中的快感所“俘虜”,還未執行的目標也就無疾而終了。

當心滿意足的刷完視頻後,迴歸到殘酷的現實中,心中滿懷愧疚,質問自己為什麼如此不堪,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碌碌無為了? 就這樣,焦慮感無限蔓延,只好又投入其中,在別人的精神世界肆意徜徉。

也許我們並不想這樣,但是卻被一種東西牢牢控制,無法脫身,這種東西叫:焦慮


《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焦慮和迷茫充斥心靈

什麼是焦慮呢?

這種時刻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東西,官方定義是:焦慮是人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情感反應,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狀態。

焦慮是我們對外界不友好因素的情緒反應,同時也是我們對自身不夠自信和肯定的表現。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中,“90後月入百萬”,“30歲卻一事無成”這樣的字眼不斷充斥在我們眼前,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生怕成為那個30歲的loser,只好不斷鞭策自己,卻又陷入永遠在定下一個目標的負循環中。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焦慮,是被外界製造出來的?

在這個人人崇尚自由和精神的世界,恰恰是因為這些認為製造的自由,毀了你原本踏實又堅定的內心。

抖音上的網紅,年入數百萬,賣口紅的李佳琦火爆全網,而你只是他們的一個觀眾,甚至在“買它”的口號下,跟隨人流迷失在短暫的快樂中...

當我們發現焦慮連帶著這個浮躁的世界已經將我們裹挾,如何才能真正的對抗焦慮,找回內心的歸屬呢?

對抗焦慮,需要摒棄外界的紛擾

這個時代不缺任何東西,唯一缺的:是對自身的關注

馬雲在和青年人交流中說道:“這個時代從來不缺機會,當初微軟出來了,大家都說,完了,信息領域已經沒有機會了,後來谷歌出來了,大家都覺得機會已經被這些大公司壟斷了,後來沒想到Ebay也出來了,大家都覺得沒機會了,後來阿里巴巴也出來了”。


《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臺下人一片大笑,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阿里巴巴的出現,不是偶然,是解決了社會的痛點,是紮根到具體領域,解決了社會信任的問題,最後站在了東方的巔峰。

而身為一個塵世的個體,我們更應該關注自身的發展,而非外界的喧譁,只有迴歸本心,才可以走出焦慮。那麼,我們來看看具體怎樣對抗焦慮呢?

對抗焦慮,你只需要一個微習慣

一個得不到執行的念頭只會消亡————羅傑·馮·歐克


《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美國作家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中說道,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你需要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微習慣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他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它因此成了機具優勢的習慣養成策略。人們無法讓改變的效果持久時,往往認為原因在於自己,但其實有問題的並不是他們本身,而是他們採用的策略。當你開始用微習慣策略叫你的方法按照大腦的規律做事情時,持久改變其實很容易。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給自己定了一個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的目標,剛開始躊躇滿志,但堅持了幾天後,便放棄了這項計劃,是這項計劃打敗了你嗎?

其實不是,是你需要為做這100個俯臥撐所需要的努力嚇到你了,一想到需要花費的時間和汗水,大腦的本能便告訴你:這太難了,還是不要堅持了。就這樣,你敗給了自己。

而微習慣,能夠欺騙你的大腦,讓你大腦感覺一切很簡單。


《微習慣》掌握最樸素的方法論:90後對抗焦慮,你只需做一件事


你只需要給自己定一個幾乎不可能失敗的目標:例如一天只做一個俯臥撐

這個目標小到幾乎不可能失敗。你只需要做好一個俯臥撐所需要的準備工作,當你完成這個工作後,你的目標已經完成,而接下來的所有動作,對你而言都是“獎勵”,假如你繼續做俯臥撐,你的大腦會感到快樂,因為你已經完成了今天的目標。

沒錯,這就是微習慣,它給了你一個不可能失敗的計劃,也給了你一個輕鬆開始的心理暗示。

一旦完成目標,你需要告訴給自己一些獎勵,告訴大腦:這是我們“合作”順利的回報,長此以往,一種獎勵機制在你的大腦中萌芽,並茁壯成長。

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由習慣來指引,最後這些習慣又不斷塑造著我們。當我們嘗試這樣一個小的開始時,核心的目標便聚焦在瞭如何更好地完成這件事上,而非完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努力和承擔的壓力。

而最後,當我們的微習慣已經幫助我們把目標內化在日常生活中時,恭喜你,你已經完成了你對自己的承諾。你的一個個微習慣就會想滾雪球一樣,給你越來越多的正向反饋,帶領你走出焦慮,迴歸到真實的生活和奮鬥的歷程中,恭喜你,與焦慮分道揚鑣。

我們來總結下如何對抗焦慮:

首先需要摒棄外界的紛擾,專注於自身條件建設。

其次要為自己的目標制定一個幾乎不可能失敗的習慣,並且完成它。

最後,大腦會享受這種完成目標的快感,並不斷給你正向激勵,帶領你完成下一個目標。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個世界的聲音太大,大到我們認為每件事都與自己息息相關,恨不得參與所有的一切,到頭來,卻發現唯獨沒有真正體味自己的生活。

有人說30歲時,連碰杯,都是夢想破碎的聲音,充滿無奈和感慨。第一批90後馬上就要30歲了,到底是夢想破碎還是人生高歌?這個答案,只有自己才可以書寫。

屏蔽掉外界的繁華吧,因為繁華必定充斥喧囂;傾聽內心的聲音吧,因為思考必定蘊含不凡的力量

從現在開始,用一個個幾乎不可能失敗的微習慣來鑄造心中的夢想吧,90後,對抗焦慮,只需要做這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