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承認吧!你喜歡看到身邊的人失敗

如果昔日好友得到了你夢寐以求的工作,還不停地在朋友圈吹噓,你會是什麼感受?不用說,你內心一定會產生一絲的嫉妒,甚至是討厭這個人。

理由相當簡單,看見“競爭者”成功了,會降低我們對自身價值感的認知。

用幸災樂禍的方式來獲得快樂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沉溺於幸災樂禍的優越感裡持長時間地自我感覺良好。

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這裡有一組實驗報告:當參加實驗的女學生被告知別的女同學經歷了與外表有關的不幸,如體重增加、長黑斑時,她們感受到更大程度的幸災樂禍;當男學生知道別身邊同學經歷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地位失落”,例如錯過考試、在課堂上發言被嘲笑等降低威信的事件,他們表示有愉悅感油然而生。

這些令人沮喪的研究,使得心理學家推論出一個有趣現象:幸災樂禍是否可能作為一種調節行為而推動人類演化?

不光是在考試中作弊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獎賞,幸災樂禍的心態也能提供一些助力。潛在對手的不幸,使我們認為自己相較下顯得成功,而當我們對自己的魅力有更高評價,理所當然會更自信,有勇氣和人交流。

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從別人的不利之處得到某些心理優勢,並非新的概念。二次大戰期間,研究軍隊士氣的社會學家塞繆爾·A·斯托夫注意到,駐紮在美國南方州的非裔美籍士兵描述,他們比駐紮在美國北方的非裔美籍士兵更加快樂和滿足,儘管1940年代的美國南方仍然施行種族隔離政策。

由於他們的環境幾乎沒有客觀上的差別,因此這些士兵對於生活質量的評價是以比較作為基礎。駐紮南方州的黑人士兵將自身處境與生活艱困的非裔美國人做了比較,從而感覺到一種相對的幸運。

而相較於享有更多自由的北方黑人,駐紮北方的黑人士兵則感覺他們的境況不如當地黑人。斯托夫稱這種現象為相對剝奪理論,結論是:相對剝奪可能比實際剝奪更令人感到痛苦。

如馬克思所言:一棟房子不管大小,只要周圍的房屋一樣小,就可以滿足作為住宅的所有社會需求。可是一旦讓這棟小房子旁邊矗立起一座宮殿,它就會從小房子降級為陋室。

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1980年代心理學家威爾斯從相對剝奪的概念出發,假定人們能藉由跟身邊不幸運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感。

威爾斯推演出許多策略,其一是藉由貶抑某人來振奮自己:就算他們薪水比我高,但我的工作比較有意義;其二是刻意打壓他人的成就:恭喜你加薪了!但你知道你公司去年害多少人失業嗎?

最常見的手法是逮住機會打聽某人原來經歷了比你更慘的細節,並且喜歡對旁人的痛苦說三道四,藉由與境況不如你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

社交媒體用戶通過美化過的文字、圖片展示自己的生活,通常會成為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較糟的罪魁禍首。有時,在我們生命中的脆弱時刻,社交媒體會藉由比較我們與那些境況不如我們的人,來提供提升自尊的機會。不過相形之下,這種情況甚少發生。

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在威爾斯發表理論的一年後,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泰勒和團隊發表了一項以癌症病人為對象的長期研究。

泰勒注意到,病人常常不經提示就將自己與想像中境況比他們糟的人做比較。事實上,這種想像中的比較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和創造力,因此它成為我們用來協助自己應付駭人威脅的心理工具。它使我們生出感激之情,覺得或許事情可能會更糟···

那些境況不如你的人,的確能提供你某種程度的慰藉,但如果你聽到比你更令人心碎的遭遇,也可能引發焦慮,這點跟我們對人生的掌控感似乎很有關係。

威爾斯認為,自尊低的人容易受到別人苦難故事的吸引,因為他們需要這種心理助力。然而近來的研究卻顯示,有自信的人才能從別人的麻煩中獲益最多,因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人生,因此某種程度上,他們視自己相對獲得的好運是理所當然的。

相反的,缺乏自信的人也缺乏控制感,看見別人境況不如自己,可能會擔心自己最終會走向相同的命運。

看見別人超過自己,低自尊的人會內心充滿嫉妒


顯然,我們能以很多方式處理別人的壞消息。然而我們偶爾能從聽聞別人的危機中受益的情形並不少見。

事實上我們甚至時而順從這種心態,願意提供自己的不幸遭遇給陌生人,以便幫助他們對自身的不幸更能釋懷。

【1】蒂芙尼·史密斯,《幸災樂禍》,木馬文化

【2】女人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