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最大的特点----将格物致知变成了致知格物

《大学》里有关于大人之学即成为圣人,有一条清晰的修习路径,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先的功夫是格物致知。

阳明心学最大的特点----将格物致知变成了致知格物

我们都知道,阳明最早是深信这条路径的。

按照朱熹的注解,他进行第一步,即格物。他选格竹。结果大家都知道,先后两次均未成功,这深深深动摇了他成为圣人的志向,觉得自己并不是那块料。

从此,他深深地纠结于此,一直到龙场悟道,他才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时,他才算绕开了格物这个阴影。于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他高声呐喊,欣喜若狂,以至于,仆人们以为他疯了。

于是,他从外求转向了内求,从此以后,儒家的先格物后致知到他手里就变成了致知格物。

阳明多次提到致知格物,最典型的是这样一段话: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曰:‘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因此,他收到了很多人的攻击,认为他不是儒家的正宗,倒是与禅宗先求开悟,再求应物圆熟很接近。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阳明,朱熹解释格物本就云里雾里,真正格物的功夫根本就未能流传下来。因此,阳明在此无法突破,他只能在致知上下功夫,也并不是不可以。

后来,阳明是这样解释格物的:《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不以‘正’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说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字,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

他认为,格是正,不是至。正其不正,即是格物。那么,我们推断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正或是不正?因此,必须先致良知,有了良知,用良知来衡量,才能正其不正。

这是阳明心学最关键的地方。

知道此关键,才能掌握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