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朋友的孩子高考後,她從陪租房搬走,一直忙著裝修自己長安區的房子,我們總是沒時間見面。昨天她陪即將邁入大學新生活的女兒拍寫真,約我見面,用她的話說現在進趟城不容易。

在攝影工作室陪她女兒選片, 可以入冊二十多張,可是挑上的照片有五十多張,超出寫真套餐的照片一張40元,她跟女兒說另買的照片需要女兒用自己的錢付,讓她再把照片刪減一下。

我們在聊天的過程中,她女兒一直在電腦上難以割捨的選片。她忽然有些於心不忍地對她女兒說:“那媽媽再幫你買5張照片,其它的你自己支付。”

話音剛落她女兒就選完了照片,只多出套餐2張照片,她說不用女兒掏錢了。攝影師說那多出的兩張照片就送給她們了。她不由感慨地說現在的孩子花父母的錢一點不心疼,花自己的錢就心不甘情不願了。朋友十分寵愛自己的女兒,這六年為了孩子上學,搬了幾次家,每天變著花樣為女兒做飯,總是提前寫好菜單讓女兒點菜,吃完還來個滿意度打分。為了女兒每天奔波幾個小時上下班,她是那種能做十分媽媽,絕不做九分媽媽。

《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選完片子,我們去吃火鍋。聊起正在看的熱播劇《小歡喜》。她女兒說她媽媽在生活起居上對她的照顧像宋倩,說話像童文潔,這劇太現實了,因為她媽說的有些話跟童文潔一樣一樣的。

這時我女兒也插話,說我媽每次看劇時都委屈地覺得自己像宋倩。

前兩天我倆鬧“小矛盾”,當我的人生經驗和所儲備的知識,在她面前越來越退步,而她越來越進步,我變得極其敏感,常常因為她不經意的否定,和偶爾不耐煩的語氣而覺得受傷難過時,我就覺得自己特別理解《小歡喜》裡宋倩那樣“中國式親媽”的心酸與悲哀。

《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宋倩和喬衛東是大學同學,婚後兩人為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而驕傲而幸福。可是因為創業成功後的喬衛東一次酒後被設計的“出軌”,兩人離婚。離婚後,宋倩對女兒英子的生活展開了“全包圍”式關切,金牌物理老師的她從名校辭職,為女兒精心準備營養餐,為女兒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表,為了隨時瞭解女兒的學習狀態,她在女兒的房間裝了透明的玻璃窗和隔音牆,用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女兒在她的“監視”下學習。女兒喜歡天文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她以高三學習緊張為由,百般阻擾,可英子還是在父親的掩護幫助下去做了雙語講解。為了女兒的愛好,她在家裡放了投影儀,自己當觀眾聽女兒講解。她以愛為名的嚴格管制讓英子窒息,產生牴觸和反感。逃課跑到爸爸家玩樂高,平時在傢什麼家務都不幹的英子,開心地幫爸爸和他女朋友在廚房其樂融融地做飯,還把宋倩早起幾個小時燉的燕窩送給爸爸的女朋友喝。撞見這一幕的宋倩又嫉妒又憤怒,和處於叛逆期對媽媽又愛又怕的英子爆發了最為激烈又最傷人心的爭吵。英子覺得爸爸的女朋友哪都比媽媽好,不會逼她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她討厭媽媽。忍無可忍的宋倩一巴掌打在英子臉上。

《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回到家,心灰意冷的宋倩收回了對英子百分百的付出。她不再關心英子的學習,也不再起早貪黑地準備營養餐,她受夠了女兒每次只要她生氣,就沒誠意地說自己錯了,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只為求她原諒的態度。母女倆陷入痛苦的冷戰。直到英子成績下滑,生病了,母女倆又重新和好。媽媽和女兒好像總是這樣,愛著並討厭著,討好著並傷害著,爭吵著並原諒著。沒有人比對方更愛彼此,卻選擇著最親的人最好傷害的相處模式。

雖然是看電視劇,可是我卻常常在宋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我不像宋倩那樣在學習上對孩子高壓管制,在生活上以愛為名控制孩子,把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但是媽媽身上的共性,把孩子當成人生的全部,只要孩子快樂自己可以不用快樂的犧牲,為了孩子好所付出的種種艱辛,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後都變成叛逆期孩子討厭你的理由。真的很為“中國式親媽”感到心痛。

孩子小的時候,愛著依賴著媽媽,覺得媽媽無所不能。孩子長大了,媽媽愛著依賴著孩子,可是孩子又覺得那依賴成為自己沉重的負擔,想要甩掉的愛的包袱。就像劇裡的英子,為了不被媽媽控制自己的人生,不被媽媽所依賴,她選擇逃離媽媽,上自己想去的南京大學天文系,她將與期望自己上清華的媽媽發生更為激烈的矛盾衝突。

時常覺得“中國式親媽”吃力不討好。最悲哀的地方是為了孩子放棄自我,丟失自我,把自己的幸福和孩子的成功捆綁在一起。想要愛的雙贏,結果滿盤皆輸。

《小歡喜》:中國式親媽90%都是宋倩

前段時間去韓國旅遊,已經把英語忘得差不多的我,總是被女兒無意識的“瞧不起”。心裡有一種很受傷的感覺。旅遊回來後我就買了英語和韓語入門的書。韓國導遊說韓語很好學,半年就能學會,可是我看那40個字母總有種雲裡霧裡的感覺。但我不會放棄。我知道想要不被孩子看作過時,就要不斷學習;想要不被孩子厭煩,成為更好的媽媽就要學會對孩子放手;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要無論任何時刻,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一個理論: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在孩子剛剛出生的半年內,父母需要細心、全面地照料,慢慢的,隨著孩子從絕對依賴、到相對依賴,到獨立,父母也要開始回到自己生活裡。 ​​​​

現在,也是時候我該回到自己生活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