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此本篇圖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作者所有,備註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忘憂子”所有。

需要提醒的是,圖片地理位置以現在行政規劃為準!

百年照片請移步觀看: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西昌市 1987年1月16日 吳祖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4月4日 遊雲谷

四川省西昌專區南部,沿金沙江、雅礱江和安寧河下游的河谷地帶四季如春,生長著不少亞熱帶作物。3月間,北方還是冰凍雪飄的時候,這裡已到處開放著豔麗的攀枝花,那些常年生長,四季結果的植物,又是果實累累了。在糧食生產方面,由於氣候溫暖,作物生長期長,這裡已普遍推廣種植雙季稻,有的地方還在試驗一年種三季。為了進一步發展這裡的農業生產,國家派來農業技術人員進行試驗研究,並將引進新的亞熱帶作物,把這地區劃為四川省的亞熱帶作物區。

仙人掌本來是美化庭院,供人觀賞的植物,但亞熱帶的仙人掌卻高大如樹,可作菜園和院壩的圍牆。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4月12日 遊雲谷

四川省的亞熱帶作物區風景秀麗。這是灌溉運輸兩利安寧河河畔。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2月27日 孫忠靖

正當北方千里冰封,川中寒雨霏霏的冬季,四川西昌地區彷彿正是陽春三月,田野上油菜花已經盛開,林園、山坡上各色花朵爭豔,綠樹成蔭,每逢假日在這裡工作、學習的各民族兄弟來到西昌著名的滬山、邛海風景區遊玩……農業生產一般都是兩熟,主產水稻、甘蔗和花生。近幾年來香蕉、劍麻等亞熱帶作物已在這裡落戶。

四川西昌著名風景區之一邛海,地處在拔海一千四百米左右,海面寬四百平方公里。這裡邛海湖畔的建築群。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成昆鐵路)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鐵道沿線調查和研究對花崗岩風化粉砂的治理辦法。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成昆鐵路)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烏斯河工務段危巖孤石處理領工區的青年共產黨員李聯勤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成昆鐵路)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危巖孤石處理領工區的工人為防止線路上孤石墜落,他們身背水泥等建築材料在懸崖上修攔石牆。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成昆鐵路)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烏斯河工務段危巖孤石處理領工區的工人,為了保證火車行車安全,登高山、越大嶺,終年戰鬥在鐵路兩旁的懸崖絕壁上。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成昆鐵路通車後,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新建了一個具有很大規模的車輛段。這是列車在檢修前進行漏雨試驗。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3月25日 李基祿

行駛在成昆鐵路的機車,全部是我國自制的內燃機車。這是西昌鐵路分局內燃機段準備線上待發的內燃機車。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12月5日 陳捷

成都鐵路局西昌分局烏斯河

危巖工區白熊溝柔性鐵絲網橋洞相連的防護石拱橋。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2月23日 陳捷

四川省西昌市西郊公社團結大隊(注:原西郊鄉團結村)的社員,在邛海湖上放養健昌鴨。

健昌鴨以個大、肥嫩、可加工成板鴨而聞名,由於廣大農村落實了經濟政策,健昌鴨的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5月22日 熊汝清、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5月22日 熊汝清、李基祿

在西昌市郊的邛海湖上,活躍著一支由工人、學生和知識青年組成的業餘水上摩托艇訓練隊。學員們通過系統的理論和技術訓練,進步很快,在去年的全國比賽中取得了較好成績。圖為業餘摩托艇訓練隊在美麗的邛海上進行編隊訓練,和業餘摩托艇訓練隊員在練習雙人花樣滑水。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7月10日 熊汝清

邛海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瀘山腳下的一個內陸湖,湖面約4萬多畝。這裡山青水秀,四季如春,近兩年來,新建了亭臺樓閣,增添了遊船,成為當地彝漢族人民假日遊覽和休息的勝地。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9月14日 熊汝清

不用燃料便可烘乾木材的“太陽能木材烘乾窯”,由四川省西昌市傢俱一廠等單位協作研製成功,並交付使用。這座烘乾窯,吸熱面積60平方米,每烘乾8.8立方米木材需4天左右,木材的乾燥程度均勻,不破裂。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9月14日 熊汝清

一種可以貯存熱能的新裝置——電熱蒸汽發生器,不久前由四川省

西昌市鍋爐容器廠等單位協作研製成功。這種裝置可將用電低峰時剩餘的電能轉換成熱能貯存起來供高峰時使用。全國現有小水電站推廣使用這種裝置,每年可增加收入1.6億元,大電網使用,經濟效益更好。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10月21日 熊汝清

西昌市經委助理工程師、共產黨員

遊尊偉(中),1967年在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涼山工作。他刻苦鑽研技術,參加了三個磷肥廠的籌建、設計、施工工作。還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20多個科技項目的研究。他主持設計的“電熱蒸汽發生器”、“太陽能木材烘乾窯”,為改變涼山落後面貌和加快民族地區建設起了一定作用。去年他被評為西昌市科技先進工作者。這是他和工人們一起研究太陽能技術。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10月14日 吳祖政

西昌皮革廠引進上海、常州等地的服裝生產技術,開發涼山豐富的皮革資源,研製成功各式綿羊革服裝。該廠生產的“索瑪花”牌綿羊革服裝,榮獲1984年四川省旅遊產品金質獎,暢銷京、津、滬等地,部分產品還遠銷國外。圖為服裝設計師侯光芝(右二)、廠長

應國良(右三)等在研究設計皮革服裝。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12月13日 吳祖政【上同】

四川省第一個民族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不久前建成開放。博物館座落在西昌市邛海之濱風光秀麗的瀘山叢林中,佔地60畝。館內陳列的近2千件文物,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再現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情景。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垂釣邛海之濱 1986年4月29日 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西昌市街頭彝海結盟塑 1986年5月6日 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瓊海 1986年5月6日 李基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9月13日 徐步

西昌市黃聯鎮新近發現一個佔地2000多畝的土林景觀,由黃色沙礫岩土構成的土林拔地而起,千姿百態,頗為壯觀。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火把節 1987年1月16日 吳祖政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6月29日 楊家元

四川省西昌市保險公司近幾年來新開闢30多個保險項目,吸引了全市41.5萬人次參加投保,承保的各類財產總金額達11億多元,保險費收入也以68%的年平均速度上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川省西昌市保險公司人身保險諮詢服務站前…… 

四川西昌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6月29日 楊家元

圖為西昌市保險公司的幹部在街頭為群眾辦理保險手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