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珍貴的寶石存在於宇宙的每一處,

也存在於你我之內。

我想送你一撮,親愛的朋友。

是的,這個早上,我想送你一撮,

一撮從清晨閃爍到晚間的寶石。

我們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顆寶石,

內含天與地,

陽光與河流。

我們只需要溫柔地呼吸讓奇蹟顯現:

鳥兒歌唱,花兒盛放。

這裡是藍天,這裡是白雲飄蕩,

你的可愛的模樣,你的美麗的微笑,

全都含藏在一顆寶石內。

你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但表現得如貧窮的兒子。

請返回你所繼承的遺產吧。

讓我們互贈幸福,

學習安住在當下時刻。

讓我們在自己的雙臂裡珍惜生命,

放下失念和絕望。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這是《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扉頁的一首詩,《窮小孩》。

我們內心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承載了我們童年經歷的所有創傷和悲痛。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治癒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到自己內心的內在小孩?如何治癒這個看不見也摸不著卻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內在小孩?

在《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這本書中,我們能夠找到答案:首先要深入內心,看見我們的內在小孩;摧毀我們的心理堡壘,釋放他,擁抱他,治癒他;並在未來的人生中與他同行,呵護他。最終,我們與自己達成和解,才能解決人際關係、事業等問題,擁有幸福完滿的人生。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一、看見內在小孩:通過正念冥想,積極覺察到你的內在小孩,擁抱他

很喜歡在天台練瑜伽,前不久,住了多年的公寓樓,頂樓天台的門被鎖上,沒有鑰匙上不去了,原因是,發生了跳樓事件。

都說現代成年人的崩潰是不動聲色的,表面看起來很正常的人,出入社交場合,光鮮亮麗,不哭,不發脾氣,甚至笑得比西瓜還甜,有一天卻像翠竹一樣,“咔擦”一聲,瞬間被折斷,讓人猝不及防。

那些默然崩潰的成年人之所以熬不下去,是因為他們長期忽視內心的內在小孩,他們不知道,外界施加在他們身上的一切壓力和痛苦,其實都作用到了內在小孩身上。

小孩是脆弱的,何況他滿身傷痕,如果不治癒他,終有一天他會抗不下去。

心理學有個觀點,看見即治癒。所以,要想治癒我們的內在小孩,首先應該看見他。他在哪?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如果把我們的心比喻成一座房子,我們的意識是客廳,潛意識就是地下室。佛教心理學中,潛意識也被叫做藏識,或根本識,是我們意識的基礎,藏著我們所有過去的經歷。

我們內心的內在小孩,就被藏在地下室裡。成年後的我們會想盡各種辦法,把自己的心打造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把內在的小孩關在這座暗無天日的堡壘裡面,不讓任何人看到他,更不會讓他出來見人。

但是,把這個內在小孩藏起來,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因為他是種子,悲傷、憤怒、絕望、恐懼等種子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種在他身上。我們悉心打造的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這些種子瘋長提供了沃土。

這些種子平時不會有什麼異常,一旦我們聽到、看到、讀到或者想到一些事情,就會觸及其中某顆種子。

所以,我們常常會莫名的悲傷。遭遇不公時,難以遏制地憤怒。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恐懼、焦慮。求而不得時,感到絕望,甚至抑鬱……

大多數人的做法,想盡辦法迴避問題,壓制情緒。可是,這些種子長到一定程度,已經從“地下室”到“客廳”,變成了意識,是壓不回去的。

如果一直迴避,種子會變成藤蔓一樣的繩索,將我們牢牢捆綁。想象一下,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內在小孩,被五花大綁捆在陰冷的地下室裡,會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事實上,我們的潛意識裡有悲傷、憤怒、絕望、恐懼等種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種子。我們可以通過正念冥想來覺察悲傷、憤怒、絕望、恐懼等情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理學家喬·卡巴金提出了正念減壓療法,即將冥想納入到認知心理學的架構中。具體怎麼做的呢?

停留在自己內心,看看意識在發生怎樣的變化,不去追求也不去拒絕,只讓一切順其自然。學著平靜地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去嘗試認同或否定,學著將它們視為有獨立生命的個體。

這個有獨立生命的個體,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通過正念冥想,我們積極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也就意味著從“客廳”走到“地下室”,就能看見那個傷痕累累的內在小孩。

他朝你哭喊著:“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不能離開我,你不能逃離我”。

你可以給他一個擁抱,溫柔地對他說:“親愛的,我來看你了。過去,我遠離你,讓你孤獨,也讓你受了很多苦,實在抱歉,因為我一直很忙;現在我懂了,不能忽視你,以後我會好好照顧你。”

看見內在小孩,是治癒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釋放他。如何才能做到呢?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二、釋放內在小孩:認識到父母有毒,停止否認他們的過錯,才能摧毀你的心理堡壘

一次去西部一座古城旅遊,在客棧遇見一個年輕女子,帶著不到一歲的女兒,神情恍惚。她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大眾口中的版本很簡單,就是一個渣男撩妹睡妹睡完就棄的故事。她自己口中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個緣來相聚日久生情愛到不能自已的浪漫愛情故事。我和她聊天過程中,她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愛他,我能有什麼辦法?”


從她口中我大體瞭解到:
她的童年類似《都挺好》中蘇明玉的經歷,父母重男輕女,偏愛弟弟,後來父親出軌,拋棄了她們,母親與父親離婚,只帶走了弟弟。父母各自組了家庭,她被送到屋村由奶奶撫養長大。她經歷過三段感情,都是渣男劈腿,甚者腳踏幾條船。開始的模式也差不多,起初她表現冷淡,對方稍微對她好一點,她就以為是愛情,很快淪陷。最嚴重的是第三段感情,她潛意識中一直美化對方,刻意屏蔽周圍人對渣男不好的評價,不惜為他生下女兒。因為他讓她想起自己的父親,她始終不覺得父親是劈腿拋妻棄子的渣男,而是追求自己愛情的性情中人。她把自己架空在心理堡壘中,不願意走出來面對事實真相。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童年經歷過嚴重創傷的人,沒有及時疏解,成年以後,早期的創傷沉入潛意識,會以不同方式不斷重複創傷過程中的心理模式和思維特徵。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現象定義為固著(fixation),或強迫性重複。

這些創傷像毒素一樣,被注入在了我們潛意識中的內在小孩身上,如果沒有被治癒,他就像慢性中毒一樣,不定時地發作,重複過去的痛苦。內在小孩痛苦,我們自然也會痛苦。

古城年輕女子也在重複童年的心理模式,她的內在小孩始終沒有被治癒。她把他囚禁在自己的心理堡壘中,從未想過要摧毀這座堡壘,甚至還不斷地加固它。她加固的方式就是,否認她遇到的男人在傷害她,就如她堅信父親的所作所為是合理的,不斷神化父親的形象。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中國兩千年的孝道文化,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紮根太深。即使年幼的時候,我們承受了來自父母的傷害,我們也會極力否認父母有毒,會習慣性地找理由為他們開脫,甚至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是自己犯了錯才惹怒父母。中毒太深的子女成年後,在處理其他關係時,尤其是親密關係,總會有很深的罪惡感,於是無底線地討好對方。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否認”是最簡單也是最有力的心理防禦方式,它藉助虛假的現實來極力縮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經歷所產生的影響。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記有毒的父母曾經的所作所為,繼續把他們當作完美的偶像頂禮膜拜。

我們每個人都會本能地希望追求快樂,逃離痛苦。“否認”能讓中毒的成年子女避免痛苦,得到寬慰,但這種寬慰只是暫時的,並且代價是巨大的。

“否認”是一種特別堅固的磚,中毒的成年子女不停地往他們的心理堡壘舔磚,城牆越築越厚。於是,感知現實的能力不斷被削弱,自尊心和健康人格的重建也變得越來越難。最終,他們的內在小孩會在連蚊子也飛不進去的心理堡壘裡面窒息而亡。

是時候停止這一切了。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只有將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壇,停止否認他們的過錯,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的所作所為,才能摧毀為了避免痛苦而構築的心理堡壘,把內在小孩釋放出來。所有悲傷、憤怒、恐懼、絕望等種子,也都會被釋放出來。

如此,就能追尋到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來自童年的痛苦記憶會流水一樣傾瀉出來,衝擊中毒的身心。隨之而來的,身體可能會顫抖,會想放聲大哭,會情不自禁地嗚咽……不要拒絕這些身體的反應,讓它們自然而然地發生,對釋放負面情緒非常有效。釋放完以後,我們會覺得身體像羽毛一樣輕盈,感到身心輕鬆自在。

反覆多次釋放,內心會變得平靜,不再輕易被憤怒等各種情緒控制,並能夠愛自己。當一個人有能力讓匱乏的心變得豐盈,才有能力去理解他人,愛他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平等的愛,而不是委屈自己,討好對方,卑躬屈膝的愛。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三、與內在小孩同行:常與他對話,用心陪伴他,悉心呵護他

“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中,王璐丹飾演的角色說的這一金句,曾引起很多人共鳴。

宿命論者會把一切歸咎到命運身上。為什麼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卻總是那麼難?

精神分析派心理學家榮格說過的一句話:“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潛意識被覺知,被意識化,命運就被改寫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被潛意識操控,人格發展健全的人,有一套運作機制,覺知潛意識,做出合理的應對。

這套運作機制,就是我們在漫長的一生中,與我們的內在小孩健康和諧相處的模式。

無論我們長到多大,我們的內在小孩永遠都不會消失,會一直住在我們的身體裡。治癒內在小孩,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一生的事。我們看見了他,釋放了他,不代表一切就此結束。

除了我們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的父母同樣有他們的內在小孩。我們身體內的痛苦,不單屬於我們個人,而是累積了整個家族很多代人的痛苦。

一個人一生中,可能很難轉化那麼多的痛苦。我們需要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看見我們的內在小孩,釋放內在小孩,之後與內在小孩同行,常與他對話,用心陪伴他,悉心呵護他。

當我們有能力治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應該更進一步,通過專注力與洞察力觀察身邊的人,我們的父母,覺知他們的痛苦,再用同樣的方法,幫助他們治癒他們的內在小孩。

《與自己和解》:推翻堅不可摧的心理堡壘,才能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綜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一個窮小孩,窮的是愛。

他極度缺愛,是因為在我們年幼對一切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沒有給他足夠的愛,甚至在他身上施加了很多痛苦。等我們成年有了能力以後,大多數人依然吝嗇於給他足夠的愛和關注,無視他的存在,甚至囚禁他。

通過正念冥想,看見我們的內在小孩;接受父母有毒這一事實,不再否認甚至神化他們,摧毀我們的心理堡壘,釋放內在小孩,才能治癒我們心裡的內在小孩;餘生要與我們的內在小孩同行,常與他對話,用心陪伴他,悉心呵護他。當我們有能力治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幫助他人治癒他們的內在小孩。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與世界和解,成為痛苦的終結者,開啟新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