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阿爾伯·加繆

這是《局外人》這本書裡的一句話,也是電影的一則引子。

電影伊始,主人公Henry坐在暖黃色燈光的小房間裡低語,房間無他人,門窗緊閉著,空氣凝固。

特寫鏡頭下的他,每一絲皺紋都牽動著電影的情緒,眼神遊離的他在與觀眾對話,這場對話真實而又疏遠。它更像是一場自我的放縱,言語在電影與現實中游走,吐露出自己最難以觸碰的那些磨難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除去介於旁白和獨白的主人公的"碎碎念",低聲吐露的話語裡還夾雜著配合著幾位教師的採訪,這些教育他人的教師彷彿自己也陷入了不可估量的問題中,他們同樣和那些被社會誤解的少年一樣需要被理解、被關懷、被渴望。

迷惘、悲哀、遊離,構成了這個電影的基調。

電影還未開始彷彿就給觀眾拋出了無數個問題:什麼是超脫?我們如何超脫?我們超脫過後,又得到了什麼?

平靜的固定鏡頭彷彿也在失語,配合著一串串的連環發問,彷彿電影裡的主人公不是正在陰暗房間裡面對觀眾的那個男人,而看電影的我們才彷彿是這場電影的主人公。

那些循壞的苦痛,需要被超脫的記憶,一次又一次的在渺小的人群中散發、傳遞,最後,被死亡瓦解、被重生吸收。

(主題)邊緣人的惡性循環:超脫之外的寬慰

電影對準了完全不同的人物群體,但共同的是他們都是社會里的邊緣人物

主人公Henry是不被歡迎的代課教師,他心中有不堪回首的家庭回憶,曾經有一個特殊的三口之家,家裡只有媽媽、她自己、姥爺;雛妓Erica不分晝夜地在昏暗的大街上游走,帶著大腿內側被男人強暴的淤青,一分一分的賺著鈔票;女學生Melidies是無色藝術的創作者,因為身材肥胖被所有人排擠,因為無人理解的藝術而被甚至是最親近的家人指責。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在同一電影環境下三種不同的邊緣人群的悲憫卻又是統一的。他們所代表的每一類特殊人群,心中都或多或少有未被知曉的苦痛。

在電影裡,主人公Henry失語的靈魂足夠冰冷,卻還想拯救其他更加冰冷的靈魂。

他幫助了街頭的Erica,給了她一個暫時溫暖的小窩,他幫助了女學生Melidies,承認這個世界有不一樣的色彩,他甚至還幫助了學校的虐貓少年,以及等等一群不被關注的其他問題少年…

然而,那些被拯救的靈魂換來的陽光,卻還是讓Henry的靈魂無處安放。即使在拯救他人,卻無法最終救贖自己。

回憶過去的彩色的膠片錄影帶,夾雜著黑白現實世界的冷靜和平淡,兩者色彩的平行交替表現出現實比回憶更殘忍。一盤唯一和母親有聯繫的的"FOR HENRY"的膠捲,是這個世界上他唯一的留念,也是苦痛的來源,原生家庭遭到的苦痛或許一輩子都沒有結果。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影片結尾,Henry去看望Erica的時候,影片的冷色調彷彿不太冷了,那是第一次,有一束陽光射進影片和Henry的心裡。他救助的那個受傷的靈魂,也同樣是他超脫之外的寬慰

每個人所代表的群體並不存在互相拯救或是互相成長,陰鬱悲傷的基調只是吐露出各自心裡的苦楚,你在時刻準備拯救他人的同時,有時甚至真正失去了那樣痛苦的自己,而受到的寬慰又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曾經,抑鬱是每個人無法控制的苦痛,那些被背叛的生活背後,還藏有明天的答案。

(風格)交雜三色的世界:猶如飛蛾撲火

影片中共有三條不同的故事線線:

第一條是現實發展的生活線,生活還在繼續,但整個色彩帶著一些冷色調。

第二條是Henry痛苦的回憶,但回憶的色彩飽和度極高,斷片的錄像帶還在循環往復的倒帶,破碎的回憶更加不堪。

第三條是女學生相機背後的世界以及她畫作的顏色,是黑白色的,那樣冷峻、黯然。


電影中對刻畫相機的場面很深刻,當女學生用相機在偷拍趴在欄杆上看似無法呼吸的男教授時,此時的主觀鏡頭前的世界是彩色的,鏡頭後的他是灰色的。相機化作一面透視鏡,映射出了每個人心中的難言之隱,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唯有真正的自己才真正被自己所知。

一幀一幀卡帶似的相片畫面,緊緊攥著的鐵絲網的手,都是那樣的無力。在問題少女的背後,鏡頭暴露的是每個人的悲慘世界,無一例外的都失去了它本來的顏色。

黑白色抽象的世界扼住了生活的喉嚨,那些從未出現過的美好,還在出現嗎?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黑白色的抽象冰冷世界

影片末尾,老師Henry要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鏡頭給了女學生的座位,那裡是空蕩的。而他在出教室時,又看見了女學生在販賣紙杯蛋糕。而一列列整齊的蛋糕都是白色哭臉,只剩下一個黑色的笑臉,Henry提出想吃那個特別的蛋糕,然而女學生把這份特別的禮物吃下去了。然後,她倒在了地上,永遠的帶著黑色的微笑離開了。

黑色笑臉的蛋糕隱喻著這些不被知曉的問題少年,他們在這所壓抑的學校裡,儘量擠出的笑臉下是一顆無法被人理解的心,而死亡,對於他們,才是真正的解脫,猶如飛蛾撲火。

這份悲痛,註定與世界形影不離。

(內核)缺失的家庭:無法篡改的命運

影片討論的一個很深刻的點就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都有著缺失的家庭。缺失的家庭,往往容易造成缺失的人生。

Henry作為一個缺失家庭教育而要在學校教書育人的老師,他是矛盾的,他在上課的第一天,給大家出了一個特別的題目:倘若你死了,你的家人和朋友會怎樣討論你。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同樣和這些寫作的學生在深思,然而,題目的背後,反映出的是那些從未被重視過的家庭問題。

原生家庭的原因是難以輕易改變的,影片中的問題學校裡的問題少年,都缺乏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這從而導致了在這所學校的教師們,無法面對這些"原生問題",從而一個又一個把這視作監獄。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世界永遠都是清醒的,而我們才是迷惘的。

青少年、家庭、認知、自我寬慰,教育,這是一部很複雜的電影,它糅合了整個世界都在擔憂的卻無法解決的問題。它把這些問題全部注入在影片的靈魂裡,但壞的是,它把所有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扔給了觀眾,它從來沒有告訴觀眾這些要怎麼解決,它也不想告訴觀眾如何解決,而只是將這些問題反覆地思考再思考。

或許沒有答案有的時候又真真正的答案,"當幸福與不幸交織在生活裡,逃離或者是躲避。"這句話彷彿在問你一些什麼,卻沒有給你答案。

豆瓣8.9丨探討《超脫》背後的三個維度來剖析現實情感世界

影片的英文名為《Detachment》,代表的了一種超然於悲痛與落魄之上的情緒。

裡面有一句我最喜歡的臺詞:一個人可以輕易的學會不在乎,但學習在乎卻要付出百倍的勇氣和努力

生活中的每個人,看似都是在壓力中生存,但最悲痛的是,能夠真正在乎自己感受到的那一份完整的哀怨只剩自己,卻只存在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