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孤獨,卻又無往不在幸福之中——孤獨並不是悲劇


人,生而孤獨,卻又無往不在幸福之中——孤獨並不是悲劇

為什麼孤獨必然會成為悲劇?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說:“我不是自己居所的主人”。

這個『 居所 』,可以理解為人存在的環境,受限的狀態:物理上,人生活在一個具體的國家和城市中;精神上,人能夠學習和知道的東西也是有限的。

但“我”為什麼不是這個居所的主人呢?因為,這環繞我們的一切,並不屬於“我”,而是屬於“我們”——正是同身邊的環境和人的互動與交流,人類發展出“我”這個意識,才意識到自己的『 居所 』所在。

在和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的反饋和滋養,讓一個人成為他今天的樣子,“我”成為了“我”。

交流,是人已經成為社會性動物的必須,人無時無刻都在處理信息,眼睛所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其實都是為了交流而存在,當大腦中

儲存了很多信息,卻無法同他人交流的時候,孤獨情緒便產生了——就像奶牛的牛奶,每天都在積累,如果不擠一擠,自然很難受。

但獲得了交流,人就不會孤獨了嗎?

也許,人們忘了,在交流的過程中同時發生的,還有“我”和“他人”的融合:我們把他人當做是參照物,有的人成為榜樣,有的人成為被厭惡的對象。

不僅如此,一旦進入到人所在的生存環境當中,“他人”就成為了一雙帶有審判意味的眼睛,人時時刻刻感覺到自己被觀察,被評價。

這個時候,人會產生一種更深刻的孤獨情緒,雖然存在於世上,但卻沒有辦法與其成為一體,感覺到自己和世界,和他人的隔裂——弗洛伊德說『 我不是自己居所的主人 』,加繆說『 他人即地獄 』,所表達的,都有這樣的意思。

所以,孤獨,是一個必然的悲劇。


一場可能帶來幸福的逃荒

在生活中,當一個人感慨自己『 孤獨 』的時候,我們以為他不過是“需要人陪”—— 只要有愛人和朋友常伴左右,我們便不會感到孤獨。

但人們最終會發現,陪伴就像一個插頭,一旦拔掉,孤獨便會再次侵襲而來,孤獨從來沒有治癒過,更沒有消化過,人一直以來所做的,都在逃避孤獨。

學習、工作、戀愛、成家立業,都是對無聊、對孤獨的抵抗。人一輩子,就是在逃避孤獨。

但我們的分析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悲觀的所謂“本質”上,人生的事實既然是如此,那一個人就應該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意義——所以,

與其思考人生是“怎樣排遣孤獨”,不如說應該“怎樣好好的生活”。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是渴望被安排的動物,那就給自己安排好一切吧,讓意義重新迴歸到生活之中,每當自己感到孤獨,便開始檢查自己:今天,到目前為止,我在自己的目標上完成得怎麼樣了?

人類,也許他永遠不能逃脫孤獨的魔爪,但這個抗爭的過程,終將使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哦,對了,那稍縱即逝的愛情與友情,也是讓人生變得有價值、有意義的重要部分,但它們並非幸福的唯一源泉。


當一個人學會承認不存在理想的親密關係,不再它們看做一切,才能學會從其他渠道獲得成就和滿足,避免不必要的糾纏,你總會找到你的意義。


最後,和社交媒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吧,整天的在線狀態只會增加你的需要感,有時候,那種突如其來的孤獨感,不過是被你打開的空蕩蕩的消息列表激發的。

關於孤獨,筆者已沒有什麼可說了,有關這場逃荒的幸福的追尋,沒必要再多費口舌,修行路上,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