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可能很多人對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很不瞭解,我也是通過同事的介紹才得知,於是我就提前通過電話預約了參觀時間,因為預約是可以免費參觀的。現在就跟著我一起去參觀一下吧。瞭解一下中國的歷史文化。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集賢門的大門是漆黑色,黑色主“才”,寓意為彙集四方賢人以治國之意。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集賢門

通過集賢門,也就是景區入口,映入眼簾的便是“太學門”。是國子監的第二道大門。“太學”這一詞始於三千多年前,那時㐇有了以“太學”為名的學校,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時,已創立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所中央官辦大學——“太學”,與最早的埃及亞力山大大學,歐洲的雅典大學為一個時期。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太學門

往裡走便看到國子監琉璃牌坊位於皇帝講學宮殿“辟雍”的前面,算是“辟雍”的大門,牌坊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具有皇家的建築特徵。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琉璃牌坊

“太學門”的左右兩側是鐘樓與鼓樓。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鐘樓

國子監“辟雍”始建於清乾隆48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築,高34米,除石基外,為傳統的木質結構。大殿為兩重屋簷,上覆黃色琉璃瓦,簷角翹起,四條屋脊直達頂部,頂端做成圓形,銅包鎏金,即所謂四角攢尖,鎏金寶頂式建築。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子監辟雍大殿

“辟雍”可以說是世上唯一一座專門供皇上講學的宮殿,建築形式獨一無二。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辟雍大殿

穿過“辟雍”大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孔子行教像。在雕像的後面就是“彝倫堂”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子行教像

國子監“彝倫堂”原名“崇文閣”,建於元代(公元1313年),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後來明朝永樂年間重新翻建,改名“彝倫堂”。大堂中門上方“彝倫堂”橫匾,則是清康熙皇帝題。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彝倫堂

國子監石刻“日晷”在“彝倫堂”前靈臺的左上角。是測定白天的時間儀器,它建於明代。與國子監鐘樓相和,是學校的主要計時器具。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日晷

在“彝倫堂”的右側是“東講堂”,是國子監祭酒,司業遇到重大活動升座的場所。清代設有滿漢祭酒,滿漢司業。廳內祭酒,司業的公案上有他們辦公的用品。祭酒是國子監內最高的行政長官,印架上印匣內的官印代表了他的權利。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東講堂

“東講堂”的右側便是國子監誠心堂和率性堂,原為監生上課的教師,今為國子監原狀陳列館,生動介紹了國子監的管理,升學,考試製度以及師生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子監原狀陳列展

館內展示的《南雍志》主要記載明初南京國子監的情況。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南雍志》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子監原狀陳列展

進入國子監原狀陳列展館內一直往前參觀便是中國科舉制度展的展館。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中國科舉制度展

通過近百件文物、圖片、模型,全方位展示了科舉制度的歷史變遷和社會影響。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中國科舉制度展

出了展館後我們通過“持敬門”來到孔廟。“持敬門”是國子監通向孔廟的大門,意思是進入孔廟時要“持有崇敬之心”。據說古時皇帝每次到國子監講課之前,都先經過持敬門到孔廟裡祭拜孔子。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持敬門

通過“持敬門”看到整齊的孔廟院內題名碑。著名人物有:明朝護衛北京城將領于謙,清末大將軍袁崇煥,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禁菸首領林則徐等。其中光緒三十年清代末科進士題名碑上 還刻有“沈鴻儒”的名字。沈先生是著名的愛國人士,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進士題名碑林

北京孔廟“碑亭”分佈在先師門與大成門之間,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的東西兩側,內容分為平定戰亂的功德碑,重修文廟的紀事碑和祭孔讚頌先賢的贊碑三種。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碑亭

繼續前行看到先師孔子行教像。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先師孔子行教像

孔子加號碑立於北京孔廟大成門前東側,內容為元大德十一年,詔命孔子加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孔子在歷代所獲得的最高稱譽。碑文中有“譴使闕里,祀以太牢”等句,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實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子加號碑

大成門與主體建築大成殿同出《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大門前後三出陛,中為螭陛,左右各十三級臺階。門內懸鐘,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鳴鐘108響,擊鼓360通。鐘鼓齊鳴。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大成門

孔廟“碑亭”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碑亭

“大成殿”前被稱為“觸奸柏”的古樹,為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至今已經有700多年。相傳明代奸相嚴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路經這棵古柏,突然狂風驟起,掀掉了他的烏紗帽,被百姓認為是有靈性,故稱“觸奸柏”。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懸掛歷代皇帝即位親提匾額,康熙所提“萬世師表”懸掛大成殿外,其餘所題懸在殿內的四周。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萬世師表

穿過“大成殿”我們來參觀下一個展區,展區內為“十三經刻石”,亦稱“乾隆石經”,共有189座,原存放於國子監東西六堂,1956年修繕國子監時移至孔廟與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十三經碑林

我們就這樣參觀完了,出口我們看到的就是“先師門”。一般孔廟大門均稱“欞星門”。帝王祭天時要先祭欞星。北京孔廟大門於清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後,改名為“先師門”,“欞星門”這三個字就很少用了。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先師門

這就是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全年開放,每週三免費參觀,需提前一天電話預約,有時間的朋友就來這裡參觀一下,瞭解中國歷史文化。

在北京一定要去的地方,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子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