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B站能夠財大氣粗地買回《名偵探柯南》的TV動畫和《怪盜基德》的版權,確實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但隨著喜悅之情的減退,部分觀眾的擔憂也開始不斷攀升。很簡單,就B站的彈幕環境和評論區環境來看,《名偵探柯南》這部作品真的能夠經得起“飯圈文化”的折騰嗎?其實劇透都還好,但各種“炒CP”的行為是最讓我無法忍受的,就自己的觀感來看,不管是哪一部動畫,只要有“炒CP”的行為存在,評論區一定是“烏煙瘴氣”的,因為有不同CP的觀眾總是會莫名其妙地發生爭吵。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老實說,《名偵探柯南》這部作品其實就自帶了“飯圈屬性”的,但自帶“飯圈屬性”的作品,並不代表者觀眾或者粉絲可以過度去消費《名偵探柯南》的“飯圈屬性”。不管是路人還是真正的觀眾都知道一點,《名偵探柯南》這部作品在根本上還是一部推理動畫。《名偵探柯南》之所以會在劇情的中後期沾染上“飯圈屬性”,究其根本還是動畫原創劇情,尤其是劇場版中那些原創的劇情。例如,劇場版動畫中,總是大打感情牌。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零之執行人》

一會兒是柯南和灰原哀的對手戲,一會兒又是新一與小蘭的相遇,甚至隨著宅腐文化的興起,還大玩“柯基CP”的劇情。看到《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做出這樣的改變,真的是讓我有點“懷疑人生”的感覺。相比於曾經那幾部劇場版動畫,比如《計時引爆摩天樓》、《世紀末的魔術師》和《貝克街的亡靈》,後續的劇場版動畫總覺得缺了點意思。就我個人而言,我在觀看《世紀末的魔術師》這部劇場版時,這部動畫中的解謎推理能讓我興奮不已,最後那一首《I'll be there》,真的是讓我極為震撼。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世紀末的魔術師》

反觀《紺青之拳》和《零之執行人》這兩部《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中票房最高的兩部動畫,看完之後,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爆炸(日語諧音:八個蛋)”、“爆炸”。當然,這也是《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走向商業大片的必然,相比於引人入勝的劇情,還是各種特效場面要更簡單一些。引人入勝的劇情不僅需要腦力,也還需要更長的工期,但特效就不一樣了,引入了3D作畫之後,原畫師的壓力也會少一些,怎麼想都是特效場景更划算些。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貝克街的亡靈》

真的別說什麼觀眾喜歡看特效,難道觀眾真的不喜歡看高質量的劇情嗎?而且《名偵探柯南》也不是做不出純劇情流的劇場版,為什麼總要用“觀眾不喜歡”這樣的理由去為《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開脫呢?但劇情的打磨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而且還不一定能讓觀眾滿意。所以,我也能夠理解《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大玩特效動作戲和感情戲。但要是涉及到感情戲,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CP”的問題,這也是《名偵探柯南》這部作品“飯圈文化”大量湧入的原因所在。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宮吧老哥狂喜?

即便《名偵探柯南》沒有引進B站,我在別的平臺觀看時,《名偵探柯南》的評論區大多都是在討論“CP”的問題,其中最為尖銳的問題就是“柯哀”和“新蘭”之爭,就像是回到了曾經觀看《犬夜叉》是“戈薇”和“桔梗”之爭一樣。B站的彈幕環境也在逐漸變差,所以我也基本上能夠預料到《名偵探柯南》正式播出時的場景了。“劇透彈幕”都還還好,畢竟這是會被大多數人唾棄的存在,就算你不屏蔽,其他的觀眾也會“舉報”的。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紺青之拳》:園子這糖我吃

但這“CP之爭”可就不一定了,畢竟“CP”是不分對錯的,你有你喜歡的CP,我也有我喜歡的CP,他也有他喜歡的CP,每個人有喜歡的角色這件事本來就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不管是在彈幕中,還是在評論區,咱們都是沒法去判別誰對誰錯。尤其是對於“新蘭黨”和“柯哀黨”來說,真的是沒有誰對誰錯的,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就我來看,身為觀眾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家都退一步,各自喜歡自己的CP就好了”,不要去做無畏的爭論。

B站買回《柯南》,真就喜憂參半?最怕“飯圈文化”的大量湧入

為了不給大家劇透,我就自己作圖了

這就跟《犬夜叉》中,“戈薇”和“桔梗”之爭一樣,不管誰贏了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畢竟贏家也不可能去改變別人的喜好的。當然,我個人也是非常討厭那種“因為自己喜歡的CP是官配就沾沾自喜,甚至還出言嘲諷的觀眾”,真的沒必要,大家都是《名偵探柯南》的觀眾,甚至對於一些觀眾來說,《名偵探柯南》還是自己的童年,做這樣毀他人童年的事情,真的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