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停滯不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對於一個正常聽力的人而言,若掌握並運用語言,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基本條件,即健全的大腦、正常的發音器官和正常的聽覺。在人言語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言語產生的動力源泉即呼吸系統,產生足夠的氣流,氣流振動發聲系統部位的聲帶,產生原始聲帶音,然後通過共鳴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唇腔、形不同的共振,從而產生具有豐富多彩音質的言語。


以上整個發音器官完成發音這程,都是要靠大腦來進行支配的,而說話時口咽喉腔等共鳴器的活動也需要由聽覺來監督。因此人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大腦的健康和完善,是人的言語話動的先決條件,其中任何部位發育不完善或受到損傷,都會直接影響到人的言語能力。
當聽覺減弱或完全喪失時,人的言語就不會清晰或完全失去言語能力,即俗話所說“逢聾必啞”。由此可知,大腦、聽覺和言語器官發育是否完善和保持健康,是孩子能否說好話的關鍵。嬰幼兒的大腦及言語器官尚未發育完善,都很嬌嫩,易受損害,保護好這些器官的健康和衛生是非常重要的。聽障兒童和大多數正常聽力的人一樣,具有完善的大腦和正常的發音器官,他和正常人所不同的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語言發育。
實踐已經證明,即使是存在30~60分貝的聽力損失,足以使兒童言語發育出現明顯的遲緩或障礙。目前已經查明,對於聽障兒童來說,雖然他們沒有了正常的聽覺,但絕大多數聽障兒童仍具有殘餘聽力,只有極少數全聾,這為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利用他的殘餘聽力,通過藉助助聽器等聲音放大設備,再加上科學的訓練,大多數聽障兒童是可以學習語言,走出無聲世界,從而獲得康復。


另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嬰幼兒聽力狀況日益受到關注,並針對聽力損失兒童提出了“早發現、早診斷、早康復”的原則。近幾年,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工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目前各種語訓機構經過20多年的實踐已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都為聽障兒童的語言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條件。
聽障兒童學習語言的困難
由於存在著聽力障礙,通過聽覺獲得信息受到影響,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發育障礙給聽障兒童的思維能力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對於抽象詞語及語法規則的理解非常困難。
聽力損失造成大腦對言語聲音的敏感度降低,儘管現在已經研製了一些助聽設備,但由於技術原因,助聽器仍然存在失真等不足,即便目前*先進的助聽器也不能使聽障兒童達到正常的聽力,而只能是得到改善,更何況受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有的兒童難以配上合適的助聽器。
聽障兒童雖然具備同正常人一樣的發音器官,但依然存在長期閒置問題,已經僵化且各器官間協調配合功能差,影響正常表現。目前我國7歲以下的聽障兒童有13.7萬,能夠每年接受系統正規語訓的仍然是少部分,缺乏正確語言訓練方法制約了聽障兒童康復的水平。

近年來我國聽力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很難滿足我國龐大的聽障人群服務的需求,在聽障兒童康復方面專業人才匱乏。雖然很多地區已經很好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工作,但尚有不少環節沒能很好協調,使接受語訓失去*佳年齡段。雖然語訓工作已開展多年,但語訓觀念陳舊、手段落後、方法機械、流程不規範,設備不夠先進等因素普遍存在。
以上這些因素,都限制了聽障兒童康復的進程。因此,針對性的發展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幫助聽障兒童解決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