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綜述|“‘雙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分論壇綜述

會議綜述|“‘雙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分論壇綜述

2019年11月26-27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的“第五屆中國教育財政學術研討會暨2019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舉行。

“‘雙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主題論壇於11月26日晚上舉行。該分論壇特邀山西大學副校長殷傑、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李興業、中南大學計劃財務處處長彭滿如、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張玉安、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陳善江、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頂明、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許能銳、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副教授馬莉、石河子大學師範學院教授蔡文伯進行主題發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省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唐萬宏與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總會計師張佳春教授就發言內容進行了精彩評論。與會嘉賓共同就部省合建高校的歷史沿革、目前的困境和問題、將來的發展出路,以及中西部中央高校的改革實踐經驗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和交流。現綜述如下。

一、部省合建高校的歷史沿革和背景

“部省合建”高校是教育部於2018年採用新機制、新模式,在尚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支持建設的14所高校。包括: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以及石河子大學。部省合建高校在學科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考核評價、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將與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對待。

山西大學副校長殷傑和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張玉安對部省合建高校的歷史沿革和背景進行了梳理和介紹。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2004年,教育部與河南省政府簽署了省部共建鄭州大學的協議,鄭州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地方高校。隨後,教育部陸續與10箇中西部省份共建了11所高校。2010年,國家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年,教育部啟動“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簡稱“一省一校”工程)。在尚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支持14所高校建設。

2016年4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強調“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各省份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校。”2018年2月9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通過部省合建方案。2月24日,陳寶生部長主持召開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座談會,再次強調部省合建這一新機制和模式。會後,教育部與14所高校分別簽署了部省合建協議,正式啟動部省合建工作。“部省合建”是在深入總結前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等政策實施成效,充分考慮地方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長期以來國家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支持的政策“升級版”。

二、部省合建高校的困境和問題

山西大學副校長殷傑總結了部省合建高校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

(1)辦學經費總量不足與教育資源全面市場化同在。以地方財政撥款為主的部省合建高校財政撥款水平依賴於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但大多數部省合建高校處於“老少邊窮”地區,目前的辦學經費只能維持基本運行,難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

(2)財政經費投入結構與學校身份定位的矛盾。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不同高校的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不同,部省合建高校的“準部屬”身份,使得這類高校在經費收入方面,既不能從中央財政撥款水平上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又可能導致省級財政撥款增幅的減少。

(3)專項經費建設成效顯著與校內資源不均衡同在。專項經費多數以項目申報的形式競爭性獲取,學校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在專項經費的申報中有較強的競爭力,而其他學科難以與之抗衡,加之學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使得這類學科建設經費長期捉襟見肘。

(4)專項經費剛性管理與科研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這體現在:專項經費年度結算,到期收回結餘,有時不能與實際科研活動匹配;經費中不能體現智力投入的價值;專項經費直接支付效率低;專項經費管理對科研活動特殊性考慮不足。

(5)吸納社會資源的能力有限。目前學校吸納的社會資源主要以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為主、以中小型項目為主,而大型科研合作較少、校友捐贈較少。

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張玉安也從四個不同層面指出了部省合建高校存在的問題。首先,在宏觀佈局層面,(1)合建路徑、目標確定等方面的思路還不夠清晰。14所高校的發展基礎和建設條件各有差異,引導各高校差異化定位和特色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

(2)質量導向樹立的還不夠。在外延方面想得多,在內涵方面想得少,還沒有把資源優勢和發展優勢充分融合。(3)在體制機制方面有待進一步優化。如何推動部省合建持續發力,尚未建立一個適合的保障機制。其次,在工作推動層面,主要是省級政府層面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有的地方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缺乏專門的工作機制。有的地方雖然印發了方案,但是還沒有具體分解下去,責任還沒有充分傳導。有的地方政策和資源的支持還只停留在紙上,沒有拿出“真金白銀”“實招硬招”。

再次,在合建高校層面,(1)有的高校還沒找到良好狀態。對這個事怎麼幹缺乏整體謀劃,上級的政策如何用實,外部的資源如何用好,內部的資源如何用活,沒有清晰的思路,等著資源上門,靠著政府推動。(2)在培育特色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對於學校學科、專業、科研力量的安排佈局怎樣更好地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契合,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在這方面還亟待突破。(3)還沒有形成濃郁氛圍。主要是學校層面和學科領導層在謀劃和推動,廣大教師參與度還比較有限。最後,在對口高校層面,對口合作高校自身發展的壓力就很大,承接的國家任務也很多、很重,對於部省合建,有的高校感覺有點力不從心。

三、部省合建高校的發展出路

山西大學副校長殷傑提出了部省合建高校未來的發展出路。包括:

(1)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部省合建高校的投入。“準部屬”身份應是指比照目前水平相近、類型相似的直屬高校的標準下撥中央財政經費,提高中央財政經費在部省合建高校事業經費收入中的比重。

(2)加大學校統籌使用經費的自主權。允許學校根據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需要,對下撥的中央支持部省合建高校發展的各類經費進行統籌安排,以提高經費支出效益。

(3)進一步提高專項經費管理效率。預算額度提前告知,經費收回分類考慮。

(4)提高自身吸納社會資源的能力。加大對部省合建工作的宣傳,高校要由被動“引進來”向主動“走出去”轉型,校企、校地由“合作”走向“共建”,探索多樣化的校友網絡建設。

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副教授馬莉對寧夏大學未來的發展提出瞭如下建議:(1)將寧夏大學納入部屬高校預算範圍內統籌安排;(2)進一步明確教育部、地方政府與高校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3)制定出臺“部省合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4)開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新渠道;(5)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績效考核機制,促使其真正發揮實效。

西北師範大學王頂明副校長也指出了西部高校面臨的機遇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面臨的機遇,一是國家層面強調公平中國的建設,深入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升級版;二是“一帶一路、向西向南”發展,推動中西部高校真正一方面服務於國家戰略,一方面紮根地方辦學,做到開發辦學與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三是“初心使命、立德樹人”,師範院校為基礎教育服務;四是在學習環境智能化、人智教師協同化、動態學習常態化、素質評價精準化的時代,技術變革推動教育快速發展。未來發展的方向,一是加大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給予西部高校更多機會空間;二是增強人才引育並舉的效度,讓人才迴流;三是創新評價制度,完善高教分類評價體系。

石河子大學師範學院教授蔡文伯基於實證研究提出,西部高校未來的發展必須做到:

(1)在西部高校財政自給不足的情況下,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保障“雙一流”建設的剛性需求。合理運用封頂與配套等各項轉移支付措施,充分考慮地方現有財政的供給能力,激發地方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意願。

(2)拓寬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增強西部高校的經費供給能力。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與周邊企業交流合作,同時,通過捐贈、科研成果市場化等為高校持續增長的經費需求提供穩定的經費供給鏈。

(3)順應“雙一流”建設的新浪潮,推進高等教育資源在空間集聚。西部高校要注重資源的集約化配置,利用有限的財政資金重點發展地方優勢學科、強勢學科。

(4)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期,培養具有市場需求的一流人才。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積極適應“一帶一路”建設催生的新市場與新需求,在做好科研教學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產學研”一體化與“產教結合”,多渠道、多方位地瞭解勞動力市場的最新動態,滿足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動態變化。

四、部分部省合建高校的改革實踐

針對所在高校存在的具體問題,與會嘉賓介紹了各自高校已經採取的改革措施。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張玉安介紹了鄭州大學推進部省合建的改革措施。總體部署如下:第一,設立專門機構。設立鄭州大學部省合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部省合建辦公室,作為校內二級機構,與發展規劃處合署,統籌推進部省合建工作。第二,印發專門文件。印發《鄭州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部省合建對接落實工作的通知》,細化工作分工,明確校內相關處室工作任務。

第三,推動對口合作。與教育部指定的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5所高校積極對接。以學科對接為基礎,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強化優勢疊加,協同發展。第四,強化產業對接。制定實施學科對接服務產業建設方案,密切圍繞產業發展需要破解的關鍵科學和技術難題,提出了較為立體的建設內容。第五,共建產學研平臺。發揮對口合作高校資源優勢,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搭建服務河南主導特色產業的學科平臺。

相關特色舉措包括:第一,深化內部治理改革。(1)推進一流學科(群)組織架構建設,設立學科、科研及研究生培養一體化的學科研究院,著眼大平臺、匯聚大團隊、培育大項目、產出大成果。(2)一院一策推進“系所合一“改革,強化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搭建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型學院組織架構。面向未來,以“基礎理論+特色應用”為遵循,優化相關學科功能定位。(3)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設立新學院(研究型)、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平臺。(4)19個重點學術和科研機構採用“1+1+N”(聘任院長/主任+分管副職+若干學術副職)管理方式,保持其學術事務的相對獨立性。匯聚外部資源,建成學科平臺,成就若干學科或方向。

第二,聯合政府共建平臺。發揮政府在政策、資金、資源方面的優勢,共建平臺,和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共建河南省大數據研究院,與鄭州市共建超算中心。第三,推動校市協同創新。達成“中心城市·一流大學”共建協議:鄭州市5年投入10億元,支持鄭州大學發展,形成以城育校、以校興城、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陳善江介紹了雲南大學一流大學建設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的積極探索與改革實踐。

第一,宏觀定位:(1)堅持特色發展:聚焦3個“三”,推動“兩大轉化”。即圍繞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三個定位”,打好雲南民族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與地處邊疆與毗鄰南亞東南亞“三張牌”,著力體現學校在全國的不可替代性、科學研究若干領域的前沿創新性和對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性“三個特性”,把資源和區位優勢轉化為學校的學科優勢,再把學科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力求做到學科有特色、學術有特點、學者有特長、學生有特質,努力開創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2)堅持目標引領:把握追蹤融入世界科技前沿與全面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兩個著力點,力爭實現“一個引領”(民族學學科引領世界民族研究的發展,為全球的民族治理和民族問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保持“兩個第一”(生態學、政治學學科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建設“三個中心”(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天文學科中心、古生物研究中心)、打造“一個體系”(打造新工科學科體系,全力服務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著力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整體水平。(3)堅持深化改革:努力構建適應一流大學建設需要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切實回應和解決師生關切的問題,不斷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4)堅持一流黨建引領和保障建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一流黨建引領和保障一流大學建設。

第二,中觀著力:(1)創新學科組織模式,設立學科特區,推進人事制度、財務管理、科研管理等關鍵領域改革,出臺系列改革文件,全面激發學校內生動力。(2)改革與建設並重,管理與服務並舉。加強院級領導班子建設,職能部門簡化管理流程、優化服務提高效率,構建“雙一流”建設目標責任體系等。第三,微觀推動:依靠、團結、組織和發動師生,打造全校命運共同體,凝心聚力促進學校發展。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許能銳指出,海南大學的改革:一是著眼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全局,堅持以特色取勝。學校堅持“突出特色、重點建設、全面發展”的原則,突出“熱帶、海洋、旅遊、特區”四大特色,學科涵蓋哲、經、法、文、理、工、農、醫、管、藝等十大門類,以“作物學”學科為核心的“熱帶農業”學科群、以“法學”學科為核心的“文化旅遊”學科群、以“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為核心的“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學科群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立了3個國家重點學科(含1個重點培育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含1個培育基地) 。二是落腳於海南“雙自貿”建設,真正做到開放創新。學校以海南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為契機,堅持以創新和國際化作為學校的發展方向,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中西部地區中央高校的發展

蘭州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李興業介紹了蘭州大學近年的改革,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堅守底色,強化內涵,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實施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努力培養卓越人才。

具體包括:(1)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素來把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強校之基和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同時,多措並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2)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立教學團隊,出臺《蘭州大學本科專業“主幹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建設方案》,併為此提供經費專項支持。依託青年教師水平提升計劃,深入開展教師成長培訓活動。例如:舉辦好筆記、好作業展評活動,舉行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活動,開展教師備課“傳幫帶”,召開教育教學發展顧問工作會議。(3)實施課程體系改革,豐富課程類型、內容、教學方式。(4)完善過程管理與評估機制。過程管理包括:本科生學業評價改革(畢業論文全檢制度和專家抽查制度)、本科生導師制(“兩早計劃”)、學生學業督導(課程“月考制度”)、本科生學業預警(“學校、學院、家庭”聯動機制)。

第二,紮根西部,彰顯特色,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具體包括:(1)服務戰略,凸顯特色,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學校圍繞科教興國、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建設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四個一流建設學科,以及地理學、力學、核科學與技術、民族學、敦煌學等優勢特色學科。(2)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堅持“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的學科建設思路,構建以學科為基礎、學院為主體,學科群統籌、部門服務指導的協同管理模式,成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等一批實體性創新研究機構,通過平臺吸引高層次人才,支撐高峰學科建設。(3)目標導向,分層支持,改革資源配置機制。統籌各類資金配置,解決“雙一流”建設資源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重複投入等問題;按照“建設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建設思路,對學科實施差別化資源配置政策;實行項目制,改革實施基於目標導向“披掛上陣”的“配置”經費方式;落實以學院為主體的目標考評機制,制定分類考評指標體系,一院一策,加強對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引導。

第三,“穩、培、引”並重,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具體包括:(1)“穩、培、引”並重,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制度體系,打通人才發展堵點和痛點;啟動實施“蘭州大學萃英人才建設計劃”,制定一系列政策,把高層次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作為引進的重點;拓展青年教師發展通道,完善拔尖青年教師破格晉升政策,在蘭州大學形成了青年人才階梯式發展的“蓄水池”。(2)請進來、送出去,拓展人才延攬渠道。面向海內外公開選聘部分學院院長,並赴國外延攬人才。不斷完善培養培訓機制,拓展教師國際學術視野。(3)完善保障機制,優化人才發展氛圍。積極優化人才成長環境,不斷提升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完善人才配套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標準,強化人才政策吸引力。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提供一對一“保姆式配送”服務。建立高層次人才健康檔案和醫療保健“綠色通道”。

中南大學計劃財務處處長彭滿如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分享了中南大學財務管理改革,尤其是落實“放管服”方面的經驗。她指出,在落實“放管服”方面,中南大學把握了“尺度、維度、溫度”這三個度,做到“精準地放,放出活力;有效地管,管出規範;優質地服務,服出效益”。具體舉措包括:第一,健全機制,明確責任。學校召開校領導辦公會、校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解決落實“放管服”相關工作。成立由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工作小組,進行合理分工。第二,直面困難,梳理問題。建立“調研-整改-反饋-完善-提高”的閉環管理長效機制,逐步解決落實“放管服”,解決“報銷繁”。科研、財務、人事、資產、外事等職能部門通過到二級學院現場調研、開展線上問卷調查等形式,梳理科研經費管理與報銷中存在的“堵點”“痛點”和“難點”。第三,精準施策。科研績效充分體現腦力勞動的價值,增加績效額度。下放預算調整權限,給予老師充分的資源配置權。吃住行按行政管理公務和教學科研業務分類施策,增強老師的成就感、責任感,提高幸福指數。簡化行政審批管理流程,實現信息化。第四,完善制度。落實各級相關文件精神,堅持問題導向。

具體而言:(1)修改原制度的重要內容,包括關於相關費用標準、預算結構比例、報銷管理要求等。(2)新出臺科研財務助理、經濟責任、科研誠信等規章制度,包括落實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權限、完善差旅會議等管理、創新服務方式、規範管理等辦法。第五,信息化支撐優質服務。建設三大平臺,使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路。(1)科研平臺建設。及時更新科學研究與發展信息平臺,實現科研項目經費認領、外撥、結題等流程的網上審批項目經費查詢,方便科研人員隨時查詢項目經費使用情況,為教學、科研等職能部門和項目負責人提供各類經費統計需求。(2)財務系統建設。①開通預約報賬、酬金申報,國際差旅等網上報銷系統;網銀直接發放助研津貼;VPN財務平臺專用通道,方便校外科研人員隨時報銷與查詢。②建立“網上預約+自助投遞+短信平臺”服務鏈,老師網上預約、就近投遞單據、財務短信平臺實時發送退單信息,形成快捷、便利、安全的閉環式財務報銷服務。(3)資產平臺建設。啟用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與報賬系統的接口程序,簡化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的實驗測試費的報賬流程。

針對上述高校面臨的困境、發展機遇以及在改革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江蘇省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唐萬宏指出:首先,中西部高校之間發展不平衡;其次,各高校的發展優勢特色比較明顯,部分高校地域優勢把握較好;最後,雖然中西部高校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存,但也面臨更大的挑戰。為此,他提出:第一,中西部高校要以國家的戰略和地域的發展優勢來爭取更大的財政支持。第二,要以不可替代的辦學特色來加快一流學科、優勢學科的建設。第三,要以體現知識價值的政策來留住和吸引人才。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總會計師張佳春教授指出:第一,經費短缺是中西部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但中西部高校不能等、不能靠,不能完全依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還應該憑自己的力量來發展。跟地方的產業發展充分結合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這是一條可行的路。第二,資金使用效率、財務管理和績效考核非常重要。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取得最大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