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小南海石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约35公里善应村龟盖山南麓,该石窟规模不大,仅有西窟、中窟和东窟三个小型窟。根据中窟门外崖面上方北齐镌刻的《班经题记》记载 :“大齐天保元年(550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至六年(556年)中,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莹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560年)岁次庚辰,於云门帝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法,遂镂石班经,传之不朽。”据此可知,此窟最后由僧稠修建完成。僧稠是北朝晚期禅僧中的领袖人物,深得北齐文宣帝信任。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云门寺即是文宣帝为其所建。地点离小南海不远。《续高僧传》卷16《僧稠传》记载:云门寺规模宏大,方圆五里,居龙山之阳,山林幽静,“又所在禅窟前有深渊”。本传所记禅窟的环境与小南海附近的地理形势十分相似。如背依龟盖山,面临洹水,不远处有小南海泉。因此可以推定:小南海石窟即是本传中提到的禅窟所在。

从小南海石窟的形制看,三个窟洞窟形制相同,大小相当,题材内容大体一致。以中窟为例,平面略呈方形,覆斗顶,三壁前设低坛基。面宽1.20,进深1.13,高1.76米。窟门圆拱形,门楣上雕双龙,内有长方形窟门,下设门槛及门墩和门臼。这样小的规模并不适合于礼拜。同时窟内左右壁下部刻有坐禅比丘三身,这种禅僧坐禅题材安排在壁面下部亦为其他石窟所罕见。可以表明小南海石窟的禅窟性质。又窟门设门臼,显为安木制门扇而设计。这种作法亦极罕见。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据《僧稠传》所记僧稠坐禅情况:“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单敷石上,不觉晨宵,布缕入肉,挽而不脱。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可知僧稠坐禅入定,持续时间较长。这样在坐禅中为避风寒,在禅窟中安置窟门就可以理解了。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从窟内造像题材看均与禅观有关。如三窟的主尊题材正壁为释迦佛,西壁为无量寿佛,东壁为弥勒佛,均是禅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除了主尊造像外,中窟还有与主尊相关的浅浮雕题材 ,如正壁释迦佛左侧上方为弗沙佛度释迦菩萨的故事 。下为僧稠自己的供养像。右侧为释迦菩萨“舍身闻偈”的故事。左壁弥勒右上方为“弥勒为天众说法时”的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场面。左上方为佛传故事中的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场面。右壁为《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图。前壁窟门上方为维摩文殊问答。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窟外崖面右侧镌刻《大般涅盘经·圣行品》,即僧稠坐禅所依据的经典。如果将这些题材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发现除了净土题材外(《观无量寿佛经》意义解说详下),均是与释迦有关的题材。所表现的是释迦修行的三个阶段,即前世的修行(释迦牟尼行菩萨道)与现世成佛前后的修行相结合。而弥勒净土则表现了弥勒菩萨继释迦佛之后而成佛的佛法传承过程。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舍身闻偈”故事所据经典正与窟外刻经相同,这就不是偶然的现象了。僧稠经行禅道的核心内容即是《圣行品》中的《四念处》法。礼拜释迦佛,谛观佛相好,作种种思惟,即是僧稠修禅的主要内容。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上述二点足以说明小南海石窟的开凿与坐禅有关,而中窟则为僧稠自己坐禅的禅窟。

《僧稠传》记载:“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僧稠“常依《涅盘·圣行·四念处》法”。《四念处》法是阐述如何静虑入定,观察佛身的坐禅修行方式,简显易懂 。故僧稠为北齐文宣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学周不久,便证深定”。从本传和小南海中窟所刻《大般涅盘经·圣行品》,可知僧稠禅法依据《涅盘经·圣行品》《四念处》法。僧稠弟子也都依该经习禅。这说明了僧稠禅法与《大般涅盘经》的特殊关系。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现中窟崖面上还刻有“如来证涅盘,永断於生死;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已可为喻,勿煞勿行杖”和“念佛、念法、念僧。”前面八句偈语,可分为二偈各四句。前一偈出自《涅盘经》卷22《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 ,后一偈出自该经卷10《一切大众所问品》。“三念”出自该经卷8《梵行品》,为该品六念处“念佛、念法、念僧”之前三念。窟内还有前述依据《圣行品》雕刻的“舍身闻偈”故事。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北齐)(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