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人生百味,皆在飯中。

開心幸福是甜蜜的,心塞難過是酸澀的,遭受打擊是苦的......人們給食物賦予感情,自然也就會為情緒搭配食物。

難過的時候吃些甜食,感覺心情也沒那麼差了;高興時吃的火鍋感覺比平時的更加美味。這就是食物與情緒的故事,也因此,吃飯成了生活中最易感受幸福的事情。

因為環境、個人喜好的原因,有人的幸福感來自於甜甜圈,有人的幸福感來自於陽春麵,還有人的幸福感來自一碗淡而無味的味噌湯......但無疑,美食是最能治癒靈魂,帶來幸福感的,尤其是有故事的美食。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身披七彩霞光的甜甜圈

塞萬提斯說:“所有的痛楚都可以被面包減少。”是的,沒有什麼是甜食治癒不了的。對於小魚來說確實如此。

她總是在心情好的時候吃甜食,心情不好的時候還吃甜食,用她的話說就是:“甜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沒有它我會死,尤其不能沒有甜甜圈。”

別人都是離了空氣離了水會死,偏生她是離了甜食會死。而且最氣人的是她是個愛吃甜食卻不胖的人,好吧,是吃任何東西都不胖的體質。經常引得周邊好友吐槽上天不公。

小魚對於甜食的喜愛早已達到喪心病狂的地步,尤其是甜甜圈,因為甜甜圈是她的吉祥物。

考試通過吃個甜甜圈,拿到獎學金吃個甜甜圈,和男朋友分手吃個甜甜圈,遇見喜歡的人吃個甜甜圈,思緒繁亂時吃個甜甜圈......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據我預計,她這十幾年吃過的甜甜圈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迫於親朋的壓力與甜甜圈本身的弊端,雖然減少了食用甜甜圈的數量和頻率,但仍會在開心時、難過時、緊張時、放鬆時來一個甜甜圈開心一下,美其名曰慶祝。

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吃什麼,只要能帶來幸福感的都是好食物。

一生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生活上、工作上、感情上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能來一頓好吃的,不說立馬恢復元氣,但至少心情舒暢,這便是幸福。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碗陽春麵的愛情

“一把細面,半碗高湯,一杯清水,五錢豬油,一勺橋頭老陳家的醬油,再燙兩棵挺括脆爽的小白菜。”這是《靈魂擺渡-長生》裡關於陽春麵的描述。

故事很老套,革命黨人愛上青樓名妓,挪用公款為其贖身。為了永遠在一起選擇食用可以長生的太歲肉,長生的代價是女主變成靠吸食別人陽氣生存的怪物,而男主變成女主的模樣。

女主無法忍受變成自己模樣的男主,選擇逃離,這一逃便逾百年,而男主用女主的名字生活,等待女主百年。

百年之後,女主終是無法忍受分離與奔波,回頭來找男主,而男主選擇用一碗陽春麵來迎接女主,雖然女主也不能吃,但作為兩人美好記憶的陽春麵卻早已意義非凡。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陽春麵因為缺少橋頭老陳家的醬油遠非以前的味道,但這又有什麼關係,記憶才是最暖的。故事的結尾,男主揹著女主再次上路,再也不分開。

老梗感人的地方在於情,世事流轉,萬物變遷,但永遠不變的是回憶,一頓飯便能引出的回憶。擊中我們內心的是這碗麵帶來的畫面感以及背後的故事。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感動的味噌湯

如果你年日無多,你會給年幼的孩子留下什麼呢?患癌媽媽千惠覺得:“金錢,權利,地位和財產,我什麼都沒有。想了想,我只能教會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從此,她開始教4歲的女兒阿花學做家務、做飯,看著阿花小小的身影洗衣、擦地、做出一碗味噌湯,千惠放心了,至少在沒有自己的日子裡女兒可以自食其力,照顧好自己,好好活著。

這是之前流傳於網絡的一個故事,感動了一大波網友。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因為不想讓孩子因為沒有媽媽被別人說什麼都不會,而選擇留給女兒最寶貴的遺產——生存的能力,這其中做飯非常重要。

感動我們的並不是隨意可買的一碗味噌湯,而是母親千惠的用心和小阿花的努力。一碗味噌湯,因為這個感人的故事,以及小阿花稚嫩的烹飪,味道更勝一籌。

溫暖著父親,也感動著像我一樣的眾人。我想千惠在品嚐到阿花做的味噌湯時是幸福的,因為阿花終於不會再捱餓,而阿花的父親也是幸福的,吃著小女兒做的飯,就算傷心欲絕、夾雜著五味雜陳的情緒,但更多的一定是感動與幸福。

這是這個故事最深得意義,就算一碗普通的味噌湯,也會因為它特殊的意義而倍感溫暖、感動。


最讓你魂牽夢縈的食物,背後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不管是一個甜甜圈、一碗陽春麵、一碗味噌湯,亦或是其他的美食,但凡是能讓人溫暖與感動的便是好的美食,就像《深夜食堂》裡那些普通的飯食,那些普通的人,以及那些普通的故事。讓人幸福、暖人心的是美食,更是故事。

在即將到來的寒冬裡,心和胃,總要有一個是暖的。所以,請好好吃頓飯,享受食物帶來的那種愉悅與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