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地「做自己」?


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地「做自己」?




有人說,一個人最簡單的活法,就是按部就班地隨大流,走上大多數人都選擇走的路。

因為這樣的生活最安全,不需要費力地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需要承擔冒險嘗試所帶來的額外風險。

大部分人好像很難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而從眾,湊熱鬧也就成了一種最省力的生活方式。

只有很少的人,清楚自己的人生願景,總是堅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在這個時代,「做自己」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漸漸成為自我的一種標榜,可是,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地「做自己」呢?

- 01 -

什麼是真正地做自己

捫心自問,你算是一個懂得「做自己」的人嗎?

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懂的。

我不願意跟別人穿同樣的衣服,買同樣的東西,刻意地去給自己營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存在感。

我喜歡去做各種測試,星座,性格,職業等等等等,往自己身上不斷地貼上各種自認為恰當的標籤,想要藉此來給獨特的自己備註。

我也喜歡跟周圍的人對著幹,你說向東,我偏要向西,對錯從來不是我首先考量的方向,用特立獨行來證明自己才是我所執意追求的要務。

過去的我似乎一直在做著自己,我與眾不同,我特立獨行,這樣的「做自己」成了我生活中去證明自己的強烈訴求,如果誰說我不好,我就名正言順地說我在做自己。

可很多時候,這樣的「做自己」並不能真正地給我帶來理想的生活,反而編制出了一個作繭自縛的牢籠。

穿了特別的衣服,有了別人沒有的東西,可內心的自己一點沒變,還是和往常一樣怯懦脆弱,不敢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真正的想法。

往自己身上貼了各種標籤,以為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可是當我想要換一份工作,找到一個對的人的時候,卻依然模稜兩可,不知所措。

那些所謂的標籤,在生活要我真正地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卻一無是處。

而跟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衝突不斷,所謂的特立獨行帶來的不是別人的讚賞和認可,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和疏遠,自我懷疑感和挫敗感也持續升級。

隨著人生閱歷的漸長,我發現,「做自己」並不是簡單地為了與眾不同而不同,「做自己」其實是一個人在完全清楚地瞭解了自己的價值觀之後而做出的順勢而為的選擇。

真正地做自己而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從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它只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彰顯——

“在自己的人生中,什麼最重要,什麼更重要。”

是否擁有了一些特別的東西,是否有自己獨特的喜好,是否擁有與他人不同的生活態度,是否走了一條別人都不會走的路,這其實一點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種價值取捨背後的「為什麼」才是真正構築你做自己的核心。

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在做一件事情,選擇一己態度的時候,是不是真正地做自己,那就直接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為什麼要這樣選擇?

如果你沒有明晰的答案,那要麼你只是在隨大流,盲目從眾,要麼就是你想得還不夠清楚,需要更多的思考。

真正地做自己,需要一套自洽的價值觀體系做後盾,它不是你隨心所欲地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而是在清晰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之後,還能夠勇敢地向生活展示自己獨立的內心取捨。

- 02 -

做自己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有人會說,真正地做自己看起來好難啊,選擇過大多數人一樣的生活,難道有問題嗎?

從小開始,好好學習,考個好小學好中學,然後,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然後,努力賺錢,再找一個對的人,結婚生子,然後,讓自己的小孩,繼續上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然後繼續找好工作,繼續努力賺錢。

誠然,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不好,而是這樣的生活是一種大多數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如果你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你不見得能夠獲得同樣的理想化結果。

就拿找個好工作來說吧,大多數人眼裡定義的好工作就是賺錢多,能夠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遊的費用,還能夠過上主流媒體宣傳的美好生活。

可是,這樣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你,是不是你能夠夠得上,就算夠得上,是不是很艱辛,你願不願意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可也正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境遇,價值觀不同,所以,不見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對每個人都適用。有太多人,獲得了大家眼裡的好工作,卻常常鬱鬱寡歡,甚至因為勞累而身體垮掉甚至影響家庭。

那真正地做自己,到底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

其實,真正地做自己,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是內心的和諧有序,也就是讓我們內心想要的和真實擁有的,趨於一致,避免衝突。

試想,一個喜歡自由冒險的人,你非得讓他去一個穩定安逸的體制內單位,那他肯定很難快樂,更難以在事業上做出成績。

一個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你非讓她迴歸家庭,成為以老公和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主婦,那她肯定會在生活中滿腹牢騷。

而一個喜歡穩定簡單生活的人,你非讓他跟隨身邊的人去追求光鮮亮麗飛來飛去的生活,那他往往會糾結會無奈,在看起來自由的生活中茫然無措。

如果一個人選擇真正地做自己,才會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內心訴求去創造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外部世界,從而避免精神熵,讓內心重拾和諧有序的寧靜狀態,從而達成自己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這時候,你不會以別人的喜好作為自己的標準,而是會選擇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己,建立一套自己的人生取捨標準,進而獲得內外一致的和諧人生。

就像鳥兒選擇翱翔於天空,魚兒選擇嬉戲於河流,而真正地做自己,就是選擇遵從內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 03 -

如何真正地做自己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向外學習,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學習別人怎樣為人處世,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追隨著別人來認知這個陌生又複雜的世界,可是對於如何做自己,我們卻知之甚少。

但實際上,我們的一生,不但要走完向外認識世界的路,更要走完向內認識自己的路。

做自己,說起來簡單,事實上談何容易呢?我們只有先充分認識了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才有基礎去想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自己。

而關於如何真正地做自己,我覺得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探索自我

想要認識自己,就需要在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同時,主動地對自我進行探索。

現在大家都有手機,在傳統的市場上,做手機就是找到客戶想要什麼,然後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但是Apple的方式,不是去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是創造出客戶的需求。

喬布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客戶往往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我們應該告訴他們要什麼。”

由此,Apple沒有隨大流,而是根據對自身創新的探索,堅持自己獨有的風格,從而製造出引導手機潮流的iPhone智能手機,改變整個世界的通訊方式。

Apple不是去迎合市場的要求,而是堅持住自身的特點,同時結合對市場的洞察,提升客戶對美的追求,從而來獲得領先的地位。

事實上,做自己的關鍵,並不是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性格,立場,而是通過探索自我,找到自身的優勢,修正人性的弱點,通過發揮自己的優勢來實現自我的價值,同時又利用這種優勢來惠及他人,創造更大的價值。

關於探索自我,我們可以嘗試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試著去思考在生活中,什麼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並且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

而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從而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做自己。

2

自我負責

有些人認為,做自己就是任性地為所欲為,不理會外界的聲音,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其實只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一種狹隘意義上的做自己。

就像過去,一旦我和父母發生爭執,我就會理所當然地固執己見,跟父母冷戰,大家互不相讓。

這種賭氣般地做自己,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這隻會讓彼此的關係惡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我們在做自己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負100%的責任,那我們就能夠在選擇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理性地和別人交流。

而現在,當我跟父母有爭吵的時候,我依然會選擇做自己,但我不再和他們冷戰,而是會在大家都冷靜的時候,跟他們繼續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和堅持,同時尊重他們有不一樣的意見和感受。

做自己,並不是不顧及他人,而是在為自己負責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所裹挾,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從而做出符合自身的決定。

3

接納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別人怎麼看,而是我們自己怎麼看。

9歲主演《這個殺手不太冷》,18歲以全A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學霸”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在2015年5月22日回母校做了一場畢業演講。

演講中,她提到了自己剛進哈佛的時候,因為自己演員的身份,讓她覺得自己在眾多優秀的人面前低人一等,自我價值感很低,害怕大家以為她是靠名聲才進的哈佛。

在這種自我懷疑的過程中,娜塔莉決定要在哈佛找到嚴肅而有意義的事情,以此來證明自己,所以她選擇修神經生物學和高等現代希伯來文學,因為這聽起來就非常嚴肅,結果她這兩科都掛掉了。

後來她才發現,為了嚴肅而嚴肅,這本身就是一種虛榮,是一種模稜兩可,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採取的一種姿態。

經過四年與自己的和解,她接納了自己的不自信和無經驗,然後跟自己坦白,她依然熱愛電影,想要講述故事,想要體驗不同的生活。

她跟哈佛的畢業生說,其實,這個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道路,有時你的不自信和無經驗會導致你去接受別人的期待、標準或價值,但你要知道,無經驗可以造就你們自己的路,一條沒有“事情本該怎樣做”之負擔的路,一條由你自己的理由來定義的路。

有的人喜歡自由冒險地滿世界狂奔,有的人喜歡平平淡淡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只要你可以接納自己,那就是真正地做自己,這本身就已經足夠好了。

在我看來,不斷地重塑自我,持續地自我成長,與周圍建立更和諧的連接,這才是真正地做自己。

而能夠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負責,自我接納的人,才會成長為一個幸福的人。

- 04 -

做自己,才是最好的交代

做自己,也許就是在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最近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她說非常喜歡我的文字,認同我文章裡的觀點,可當她滿懷誠意地把文章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的時候,她得到的卻是一些冷嘲熱諷——

“這種雞湯文章一大堆,有專門的團隊來寫……”

“你覺得認同作者,說不定作者就是故意迎合你這樣的書呆子……”

她認為自我成長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可是,她也發現,身邊沒有人能理解她,所有人都喜歡用成功和錢去衡量一切,可曾經有些能聊得來的朋友,慢慢地,已經聊不來了。

她有點迷茫,做自己似乎很孤獨,堅持自我,堅持自己的價值選擇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我這個東西,其實你是看不見的,沒有什麼所謂的自我,它是流動的,衝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麼,才知道邊界在哪兒。

做自己,就需要不斷地與周遭很強的,水準很高,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甚至害怕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

這個過程必然會有不順,甚至會有衝突,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外界的質疑和鄙夷。

後來,我給了那位讀者簡短的回覆——

“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去在意那些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為了迎合他們而去盲目從眾或者隨大流,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

做你自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你現在還不夠強大,沒有一定的成就,僅靠幾篇文章就希望在朋友面前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是不太可能的,唯一能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就是你做到了什麼,在你什麼都沒做到的時候,不需要去急切證明自己,而是把焦點放在成長上,改變自己,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最終你會不斷進步,獲得自己真正的認可,而不需要從別人那裡乞求認可。”

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期待誰都能理解你,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麼樣子?

所以,做你自己,讓這個無趣的世界多一個有趣的靈魂,這本身就很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