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古今文人墨客對於詠物,情有獨鍾。周敦頤的《愛蓮說》、陸游的《詠梅》、鄭板橋的《竹石》等等。文人們喜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所追求的志向品格寄託在所詠之物上。在眾多詠物作品中,梅蘭竹菊四君子、松竹柏歲寒三友最受青睞。接下來小編要分享一篇詠桂花的名篇。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這一首詞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之手。當時,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居住在青州,因為北宋末年的黨爭牽連,李清照公公死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鄉里居住了一年的時間。他們離開都市的喧囂,脫離了官場的險惡,來到鄉間,無憂無慮地過著清閒的生活。趙明誠酷愛金石,李清照便陪伴共同研究。由於兩個人的共同愛好,他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也增添了不少生機。他們沉醉在自己的喜好當中,把煩惱拋卻九霄雲外。在藝術的陶冶中,李清照便寫下了這首詞。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這首詞的開篇便寫到了桂花的外貌形態,淡黃色的外表讓它並不顯眼,輕盈柔軟的體態像是一位嬌羞的女子。它常常藏在幽暗的地方,遠離世人,卻只留下淡淡的芳香。開篇14字便把桂花的特點表露無遺,這是對桂花的最高概括,也給了讀者一種視覺和嗅覺上的衝擊,使讀者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上闋的最後14句,最為經典。桂花怎麼需要有豔麗的紅碧顏色,它本來就是百花中的第一流啊。這一句用了一個反問,更強調了桂花不需要外表的襯托,本來就應該屬於花中第一流。當然這是對桂花的極高讚譽了。最短的讚譽往往最有力,14個字已經蘊含了桂花與百花的對比,也突出了桂花獨特的迷人。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下闋便是明顯的對比了。梅花肯定會嫉妒它,菊花也應該會懺愧桂花本來就是秋天裡的百花之首啊。隨後詞人又發表惋惜感嘆之情,惋惜屈原對桂花不瞭解,不然在《離騷》中提那麼多花,怎麼唯獨沒有提到桂花呢?下闋李清照用梅花和菊花與桂花進行了對比,更加突出了此時桂花的獨領風騷。後面借屈原《離騷》來表達自己的惋惜更是高明,一下子便讓桂花勝過《離騷》中的其他花。這更是讓對桂花的讚美得到昇華。

李清照的這首詞堪稱詠物之典範,上闋最後14字更是經典

李清照這首詞與其他詠物作品不同,李清照以議論入詞,又託物抒懷。上闋後14字便是議論。這短短14字也反映了李清照的獨特審美。美從來都是由內而外的,不需要外表襯托,需要由內在散發出來。“何須”二字便讓以色美取勝的百花在桂花面前暗淡無光。“自是花中第一流”便是第一層議論。下闋便是著重議論。“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第二層議論;“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為第三層議論。李清照運用對比議論,又引出《離騷》為桂花打抱不平,可見李清照對桂花的讚美之高。

這首詞雖是在詠桂花,卻又不侷限與桂花本身,詞人當然也把自己比作桂花,桂花的低調卻散發魅力正是詞人的人格寫照,這首詞彰顯的是詞人獨特的審美,也表現了詞人的獨特魅力。這首詞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