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螞蟻金服、騰訊與中國平安,眾安在線為什麼還是扶不起來?

背靠螞蟻金服、騰訊與中國平安,眾安在線為什麼還是扶不起來?

  出品 | 於見

  在一眾因“風口”而起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中,提及背景,最繞不開的就是號稱擁有“三馬”加持的眾安在線。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背靠螞蟻金服、騰訊和中國平安,是國內互聯網保險企業的“標杆”。它於2013年9月正式獲得中國保監會同意開業批覆,2017年9月,眾安在線成功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除此之外,在2018年8月,眾安在線宣佈旗下眾安國際與孫正義旗下的軟銀願景基金簽署了股東協議,雙方將在海外市場持續發力。

  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孫正義......在一眾頂級資本“大佬”的背書下,眾安在線從一創立就吸引了巨量的關注目光。上市之後,眾安在線的市值也很快飆升至一千億的規模。

  可惜的是,無論是在公司業績還是在股價表現上,眾安在線都未能繼續保持創辦之初的那股良好勢頭。截至2020年4月9日收盤,眾安在線的總市值只剩390.97億港元,離近年高點時的千億市值已經跌去超過六成。

  為什麼會這樣?

  根據眾安在線上市以來的歷年財報我們可以看到,公司始終處於鉅額虧損的狀態,這讓它一直無法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最新的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眾安在線在2019年全年的淨虧損為4.54億元,這個數字雖然相較於前年的17.44億元淨虧損大幅減少,但離盈利還是有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眾安在線實現虧損縮窄並不是因為其主營業務的大幅改善,而是受益於眾安在線在投資上的收益。根據財報數據顯示,眾安在線憑藉A股市場的強勢上漲態勢在2019年收穫了超過18億元的投資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而一旦去除或類比前年的投資收益水平,眾安在線的虧損情況可能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眾安在線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它自2017年以來持續性的虧損擴大狀態,即便總營收一直在上漲,但營收增加、利潤不增加一直是坊間對於眾安在線集中“吐槽”的點。

  眾安在線什麼時候能盈利?這個問題可能在短時間內都不會有明確答案。

  從業務模塊上來說,眾安在線創立以來一直把保險、科技及包含生命科技、虛擬銀行等項目在內的其他業務作為公司主營的三大業務板塊。

  但在這三大主營業務中,市場並沒有看到與眾安在線目前行業地位相匹配的業績表現。

  在主營互聯網保險業務上,雖然眾安在線在去年實現了整體性的盈利,但考慮到從2019年下半年起,眾安在線的保險業務就出現了大幅的虧損情況,2020年不太樂觀的社會大環境可能不會給這塊業務帶來更多的“驚喜”。

  而在科技業務和其他業務上,目前眾安在線仍然處於大幅投入階段,二者的年度虧損額都超過了三億元,這些業務可能很難在短期內為公司盈利“輸血”。

  過去的2019年,眾安在線保險業務實現的全年淨利潤只有七百多萬元,其中差額是其上半年大幅盈利、下半年又幾乎“虧光”的體現。

  為什麼進入2019年下半年眾安在線的保險業務虧的那麼厲害?除去上半年A股市場一片向好的投資收益外,眾安在線一直存在的高額承保虧損狀況被眾多業內人士給指了出來。

  作為一家新興的互聯網保險巨頭,眾安在線承保虧損狀況一直不容樂觀,其保險業務綜合成本率從來沒有低於過百分之百。再加上宏觀經濟大環境的不樂觀以及眾安在線旗下保險產品投訴率較高,這更讓其保險業務面臨困境。

  科技業務和其他業務板塊就更不用多說了,在這些光看名字都是產業“前沿”的業務領域,眾安在線想要靠它們實現快速盈利不太現實。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之外,眾安在線一直以來對於阿里系的“依賴”也頗為惹人詬病。

  雖然背靠螞蟻金服、騰訊、平安保險這三大“巨頭”,但鑑於螞蟻金服一直是眾安在線的最大股東,螞蟻金服在產品及內部管理上始終是由阿里系所主導,這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在短期內無法將背後更廣闊的資源給挖掘出來。

  從淘寶、天貓的退貨運費險,到背靠支付寶的“尊享e生”、好醫保系列等,眾安在線的核心保險產品中的絕大部分份額都由阿里系流量貢獻,這種成立幾年之後始終未能改善的情況將限制眾安在線發展的“上限”。

  考慮到不管是騰訊還是中國平安自己都有著旗下眾多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深度佈局,未來眾安在線很有可能會面臨很大的競爭、分流問題。

  再加上往消費金融生態上的轉型不順暢、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上升、多次因用戶投訴被相關部門要求整改......種種因素更加劇了眾安在線目前所面臨的困難。

  不可否認的是,眾安在線自成立以來確實在互聯網保險以及以科技項目、互聯網醫院等為代表的新興業務中為整個互聯網行業帶來了諸多良性示範。但幾年時間過去了,眾安在線還是要儘快給到投資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儘快實現盈利才行。沒有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下,眾安在線背景再強悍也很難說未來一片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