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34個都市圈,如何劃分一二三線?

都市圈的概念最近很火。

上個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並明確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

各地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市圈同樣是高頻詞彙。上海、杭州、南昌、鄭州等多個城市都提出從交通等各個層面推進一體化,打造現代都市圈。

前兩天,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聯合撰寫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發佈,這份報告對都市圈進行了範圍界定,並識別出34個都市圈。

順著這份報告,今天來聊下都市圈到底是什麼,以及如火如荼的都市圈建設,是否會改寫眼下的城市競爭格局。

01

都市圈的三個圈層

目前中國的大灣區只有粵港澳一個,規劃的城市群是“19+2”個,已經批覆的國家級城市群有9個。

34個都市圈的數量總數,和省會數量相差不大,可見入圍門檻低很多,不至於成為長、珠三角發達城市的專利,這也是它被一些三線城市熱捧的重要原因。

關於都市圈並沒有公認的界限,《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是按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很多城市的地鐵時速都超過60公里,不過隨著跨城高鐵公交化,1小時通勤圈的範圍大大提升,最遠可以輻射到300公里的範圍。

當然並不是說圍繞一座城市,畫一個300公里的圈,就是都市圈了。都市圈的主要構成條件之一便是人口的聚集度。

比如上述《報告》是以城區人口500萬人以上、1小時左右通勤圈內人口密度超過1500人/平方公里作為認定門檻。注意是城區人口500萬,而不是總人口。

嚴格來講,能夠滿足相關標準的區域中心城市並不多,這34個都市圈,有很大一部分是潛在的都市圈,還沒有發育成型。

所以《報告》對於34個都市圈,也是劃分為成熟型都市圈、發展型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三類。具體來看:

成熟型都市圈: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廣州、深圳都市圈

發展型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合肥、青島、成都、西安、鄭州、廈門、濟南、武漢、石家莊、長春、太原、長沙、貴陽、南寧、瀋陽都市圈

培育型都市圈:南昌、昆明、重慶、銀川、哈爾濱、大連、蘭州、福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西寧都市圈

這種三等分法,可以看出一些規律。

比如成熟的都市圈,主要由一線城市領銜,且都處在長、珠三角地區。

這裡人員、貨物、資金和數據的流通和一體化活躍程度,都處在全國第一檔,地鐵乘車碼異地互認、跨城地鐵廣佛線等突破性的創舉,都在這裡誕生。

發展型都市圈以二線城市為中心,培育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則全是省會。不過重慶除外,同樣的城市等級,且同處在一個城市群之內,成都都市圈比重慶都市圈要更高一級。

02

都市圈的分類標準是什麼

無論是上海都市圈,還是成都都市圈,都是以中心城市命名,範圍也是以中心城市的主城區開始向外延伸。

但都市圈區別於單體城市地方在於,它是小規模的城市群組合,輻射範圍包含了郊區、縣城和周邊小的地級市。

全國34個都市圈,如何劃分一二三線?

來源:《我國主要都市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差異化研究》

比如廣州都市圈,範圍大致包括了東莞、佛山、惠州、江門、清遠、肇慶、中山、珠海等城市。

不過都市圈和城市群又有所不同。城市群的範圍更大,像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在內的江浙滬26座城市,可以組合成一個龐大的長三角城市群。

而且,這些城市之間的關係也更平等。比如成渝城市群,成都和重慶雙中心,獨立發展。

由於涉及到跨市一級的行政區,甚至像南京都市圈,還容納了安徽的蕪湖、馬鞍山等市,所以都市圈的成型,除了經濟、人口的總和體量足夠強,內部的一體化程度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相對於城市群,都市圈內部有明確的中心,但沒有森嚴的等級和疆界,人財物流通和滲透性更強,壁壘更少。

如果按照城市等級進行劃分,那麼一個一線都市圈,不僅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要足夠強大,都市圈內部的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以及產業分工和經濟往來,同樣有很高的要求。

這解釋了京津冀明明是一線城市群,但首都城市圈卻只能屈居二線,頂著發展型都市圈的身份。

北京屬於無法開放落戶的“個別超大城市”之一。出於人口控制和功能疏解的目的,無法向廊坊、保定等周邊地區進行徹底的資源開放和公共服務共享,這多少造成了都市圈內部的聯繫不夠強。

全國34個都市圈,如何劃分一二三線?

來源:《國際大都市圈城市空間結構形態與軌道交通系統研究》

當然這份《報告》未必權威,不過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雖然是二線,但由於在長三角緊密的產業分工模式下,內部的經濟、交通聯繫相當密切,所以進階一線都市圈並不奇怪。

成都、西安等諸多二線城市,無論是城市發展水平還是和周邊地區的融合,都比長、珠三角的都市圈要落後一些。所以在發展階段上,定位是二線都市圈。三線都市圈以此類推。

都市圈一二三等和城市的一二三線,並不完全重合。首都都市圈的掉隊,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的分化,說明了一個重要的規律:要在34個都市圈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有空間足夠開闊、要素流通足夠自由的輻射腹地。

03

都市圈時代,中心城市繼續做強

當一座城市喊出都市圈的口號時,那就意味著,它不僅要做強自己,還要以一個更開放的姿態去擁抱周邊。

之前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到,要放開都市圈內的落戶限制,戶籍越來越不重要,意味著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務、福利,必須向外延伸,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交通等資源,供給壓力必然會越來越大。

當然相對於成本來說,由於人財物等市場要素,永遠都是向經濟更發達的中心地帶聚集。所以整體上來講,中心城市的收益會遠遠大於產出,城市的邊界甚至可以突破行政區劃。

中心城市服務業,周邊衛星城製造業加工廠,這種小範圍的都市圈總部經濟分工,也能夠讓中心城市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對北上廣深之外的城市來說,打造都市圈,其實意味著一個名正言順的強省會機遇。從入圍的34個城市名單也能看出,它們全都是區域性的經濟中心。

除開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剩下的幾乎全是省會。而且事實上,對於都市圈的認定標準,也包含了中心城市經濟首位度超過30%這一項。

當然經濟首位度,是服務於輻射和帶動目標。城市群也講一體化,但都市圈由於範圍更小,要突破的行政壁壘更少;另一方面,都市圈形成了做強中心城市的明確目標指引,且門檻更低。

短期內,對那些沒有灣區競爭資格,城市群又面臨著難以撼動的行政邊界的城市來說,都市圈或將會成為一種更流行的城市發展口號。

城市群真正邁出實質性的發展,只有在都市圈成熟的基礎上。

全國34個都市圈,如何劃分一二三線?

不過對不同城市來說,都市圈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一線城市,都市圈時代照樣是磁鐵一樣的中心。

二線城市中,長三角的幾大都市圈,因為相互競爭過於激烈,反而會喪失部分優勢;珠三角廣州和深圳之外,佛山、東莞等經濟總量不算小的城市,註定很難喊出都市圈的口號。

中西部的成都、武漢、鄭州等城市,周邊沒有競爭力的對手,作為都市圈的核心,將會源源不斷地吸附周圍的人口。

至於那些還處在培育階段的省會都市圈,南昌、昆明、哈爾濱,老實說,都市圈真正成長成型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但都市圈時代,突破行政邊界的大市場和要素流動,以及相應的跨城軌道交通等基建項目的需求,同樣將給它們提供新的經濟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