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認識你自己


30歲,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我通常喜歡把這句話引用來規勸自己。意思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

因此,在此前所發表的那些作品中,也都是基於“自我與認知”這個問題的一個深入探索和了解。認識你自己,這與我們每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蘇格拉底也曾說過: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為此受到了德爾菲神諭的最高讚揚,被稱為全希臘最智慧的人。

我們總是在一開始就試圖去改變這個世界。而事實上,個體產生轉化才能帶來外在的轉變,因為自我就是人類整體存在過程的一部分。若想轉化自己,就必須認識你自己。倘若缺少對於自我的認知和了解,你就無法擁有正確的思想,更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轉變。

人必須為自己思考,才不會被外界的聲音或者靈性上的權威所左右。你必須如實、真誠、全然敞開地面向自我以及內心深處,而不是把自己寄望於變成別的模樣。後者只是虛而不實的理想,是基於自我認識的缺乏以及頭腦藉以逃避的幻相罷了。這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美好理想的怯懦迴歸,是對自我的恐懼。

自我認識,就是在每一個覺悟的當下窺探自己的一切反應。你必須時刻保持警覺,敏於觀察,去發現你的動機、欲求、思想和偏好等。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作為一個變量存在,無時無刻不發生著改變。同時,也要迎合心智的變化,否則就會受制於各種信條或特定行為模式的束縛與干擾,也就無法突破覺知層面真正達到自我的認知,因為它只會使你偏離真實的認知軌道。

自我認知,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能力。它並非像是去認識一些特定的事物或者物體那麼簡單。自我認識是沒有方法的,也沒有固定的結果,它只是我們追求自我真相的一個過程,它是不確定性的,這種不確定性源於人類特有的意識形態。因為,人是一個不斷變化與更新的集體產物。

但是我們總是希望於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達到某種結果,以此為自己建立起一個安全的屏障,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想要追求的東西。這是因為我們害怕未知,並習慣於逃離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事實上,我們並不想了解自己,並且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我們每天面對著那個傲慢而又滿口謊言的“我”。

假如你想探尋自我的本質是什麼,就必須如實觀察自己內心的真實的東西,不能把自己虛構或想象成一個與真實相違背的人。譬如,我非常的傲慢、虛偽、貪婪、慵懶,如果一味地將自己幻想成與之相反或者不符的人,那將是毫無意義的。很顯然這並不是自我認識的正確之道。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和承認那個自我的真相,無論是善或惡,真或假,還是美與醜。不管是你否喜歡,它就在那裡,等著你去發現。當你真正抵達內心的深處,你便是處於解脫與自由的狀態。心裡有了自由,你才會產生創造力:就是基於自我認識層面上的某種超越,即本我的轉變。

回首十年前,自己還曾是一個敏感,憂鬱,內斂,拙於言談的小男孩。現在看來,仍能找到那時候的影子。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無論走到哪兒,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改變的只是周圍的環境以及我們所處環境中所扮演的那個角色。只是不再如以前那般緘默與內向,而更加趨向于堅韌和達觀。或許,這也是一種內在轉變與成熟的標誌吧。

周國平在《最合宜的位置》中這樣說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稟賦都是獨特的,由此決定了能使其稟賦和價值得到最佳實現的那個位置也必然是獨特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通過認識自己的稟賦來創造自我存在的價值,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真正成為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