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本文所說的“神化效應”,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因為特定的原因,發生認知錯覺,接受了大腦的欺騙,對認知的對象“神化”了,因而出現正常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陸俊的老婆是電臺主持人,才貌雙全,聲音迷人,而陸俊在一家小公司做設計,顏值一般,家境平常,他追到了電臺主持人,在別人的眼裡,是癩蛤蟆吃到了天鵝肉,而他的老婆,是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

可就這樣的婚姻,最近出現了狀況,並且,不是主持人有了外遇,而是陸俊有了“小三”。

老婆斷然要離婚,她說:我想不通,他那個小三,比我強在哪裡?比顏值,比才能,比財富,哪樣比得上我?比我好也就罷了,真想不通……

我不服啊,渣男一個,要他幹啥?

陸俊與我談心,他說:掏心窩的話,她關心我,理解我,顏值也不差,特別在那方面,非常照顧我的感受,和她在一起,我才找到做男人的感覺,比跟我老婆幸福多了,你是男人,你懂的……

離婚就離婚!

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小三”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越來越多,除卻社會原因以外,另外“神化效應”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

情人在一起,往往逃離了枯燥、繁瑣的實際生活,不要為“柴米油鹽”所累,也無需暴露生命“醜陋”的一面,主要是互動與談吐,雙方都可以包裝或者說偽裝自己,表現出“情深意長”和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且往往雙方相會都在美好的環境裡。

這樣,距離產生了不一樣的美感,雙方在腦子裡,很容易將對方“神化”,虛誇了對方的優點,把虛幻的東西誤為真實,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大概就是這個原理。

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討論“神化效應”,就想起與此相關的“明星效應”與“名人效應”, 明星的頭上都有閃亮的光環,心理學上叫做“光環效應”。大凡明星都有難以數計的粉絲,其實明星也是普通人,他們的“光環”,是粉絲們的感官賦予的,也就是說,粉絲們在心中造出了一個“神”,然後自己去頂禮膜拜。

粉絲們對明星的崇拜、追蹤,是失去自我、沒有理性的,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去收集明星的信息、照片,在自己的房間裡,貼滿明星的照片,明星出唱片,不吃飯也要花錢去買,甚至不遠萬里,去觀摩演唱會,與明星同憂同樂。若明星出現了出軌、吸毒、逃稅的醜聞,儘管與他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他也痛苦萬分。

曾經有個明星來合肥開演唱會,我親眼看見成千上萬的粉絲,到飛機場歡迎,前呼後擁,人山人海,然後又到明星下榻的賓館,等在賓館門前,只為了親眼看一眼明星的尊容,造成交通堵塞,甚至驚動了警察。

自己特別擁戴的明星,在心中是至高無上的,完美無缺的,若聽見身邊人對這位明星的非議,他必定義憤填膺,予以抨擊,即使因此失去朋友的情誼,也在所不惜,雙方大打出手也不少見。

粉絲的忠誠,是非理性的,盲目的。

明星,是粉絲心中的另一個“情人”。

毋庸諱言,明星效應也是一種資源。許多商家利用明星效應,做廣告,做代言,確實產生出了不一般的商業價值。如趙麗穎為德芙巧克力做的廣告,迪麗熱巴為飄柔做的代言,都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邊際效應。

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神化”明星的“追星族”,雖然多數是青少年,可以說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但其中也有中老年人,甚至是居於高位的官員,有的甚至冒著丟掉烏紗帽的風險,只為擁抱一下偶像。

至於“神化”名人或者領袖級的人物,就更是與年齡關係不大;“神化”異性以至鳩佔鵲巢,應該都是成熟的人了。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生活在現實與虛幻的雙重世界裡:

現實的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人就很容易在虛幻的世界裡,尋求安慰,所以許多虛幻的故事,吸引人趨之若鶩;

人的潛意識裡,都蟄伏著與生俱來的莫名恐懼,需要在虛幻的世界裡造“神”,來作為生命的支撐,麻醉自己的神經,甚至讓生命處在一定的亢奮狀態。

神化效應:“小三”現象越來越多的根源

“神化效應”作為一種人際資源,商家運用這種資源開展產品促銷,只要不是虛假的廣告,便無可厚非。

但作為生命的個體,便要盡力擺脫這種效應的影響,如何擺脫呢?主要是豐富自己的學養,學一些科學的知識,樹立正確的“三觀”,爭取做到“三省吾身”,發現有“神化”別人以及沉溺虛幻世界的現象,就要以堅強的意志力,努力走出來。

作者,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詩文近千首(篇)。

文學之外,喜愛心理學、新媒體寫作,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