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都不能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

高老師是偏遠山區小學裡唯一的一個老師,雖然教學條件艱苦,他的工資也遲遲未發,甚至學生數量也在逐漸減少,可他沒有放棄僅剩的二十八名學生,他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有一天高老師因為他母親病重,需要請一個月的假,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業,他委託村長幫他找一位代課老師,可由於他們所在的地區十分貧窮,除了小學剛畢業的魏敏芝願意來做代課老師,其他人都拒絕了。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魏敏芝今年才13歲,她害羞內向唱歌也有些跑調,高老師原本對她並不滿意,但是身邊沒有合適的人選,他只能把孩子們交給魏敏芝照看。高老師臨行前對魏敏芝千叮萬囑,給她規定好一天只能用一根粉筆,還對她介紹了幾個住校的學生,這裡我們重點認識一下學習委員和刺頭,之後他們還會多次出現。

當高老師得知村長許諾魏敏芝,一個月給她50塊錢的工資後,他本不想多管閒事,可他在乘車離開時,看到魏敏芝披頭散髮的追上來,他為了安撫魏敏芝,承諾到在自己回來之前,如果班裡28位同學一個也沒少,他就多給魏敏芝100元作為獎勵。一旁的村長也連聲答應著,只要魏敏芝好好上課,照顧好學生,自己一定會給她發薪水的。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魏敏芝得到兩人的準確回覆後,回到了學校,由於她缺乏威懾力,孩子們不聽從她的管教,自顧自的在教室外玩耍,村長看到這一幕後十分氣憤,他訓斥了魏敏芝,並且讓大家集合,舉行升旗儀式,孩子們果然聽從村長的指揮,他們唱完國歌回到了教室。

村長向孩子們正式介紹了魏敏芝,刺頭在下面不服氣的反駁到,她才不是什麼老師。其實才13歲的魏敏芝的確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教師,所以她站在一旁沉默不語,好在村長用嚴厲的語氣斥責了刺頭,並告訴大家,從現在起魏敏芝就是他們的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村長走後,魏敏芝按照高老師的囑咐,把課文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跟著抄,可學生們看著黑板上的新課文表示他們還沒學過,魏敏芝聽到他們的話後顯得有些慌亂,她不會講課,更不知道如何維持教室的紀律,只是說這都是高老師要求的,抄不完誰也不許回家,之後她便守在門外等待放學,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魏敏芝就不像個老師,才是13歲的孩子,所有她講話被刺頭打斷,刺頭在與同學打鬧中,不小心把粉筆都摔到了地上,學習委員趕緊上前去撿,魏敏芝氣不過,硬拽著刺頭讓他撿起來,兩個人在推搡中又踩碎了不少粉筆。

學習委員和刺頭都住校,夜晚的時候魏敏芝要求學習委員給自己準備一份點名冊,可學習委員正在埋頭寫著東西並不搭理她,魏敏芝再三要求後,她才收起自己的本子,開始寫點名冊。

影片到這裡我們瞭解到,魏敏芝做事不知變通並且十分執拗,可正是由於她的這種性格,才有了影片之後的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有一天魏敏芝領著孩子們唱歌時,村長帶著縣裡的兩名體育老師來到學校,跑步十分快的小光令體育老師讚歎不已,他決定帶小光回縣裡好好訓練。學生能去縣裡上學,這本是件開心的事,可魏敏芝並不贊同,她牢牢記得高老師叮囑自己的話,班裡28個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所以第二天魏敏芝在體育老師來之前,把小光藏了起來,任憑村長怎麼勸說,她也無動於衷。最終村長用五毛錢從刺頭的口中得知了小光的藏身之地。小光最終還是被教練帶走了,魏敏芝一直緊追教練的車,村長看著奔跑的她,對教練稱讚到她跑的比小光還快,可她追了很久,也沒有追上。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魏敏芝回學校以後,還是繼續按照她的方式上課,刺頭依舊在課堂上調皮搗蛋,他甚至拿到了學習委員的日記,向魏敏芝告密日記裡寫了老師的壞話,氣憤的魏敏芝讓刺頭當著眾人大聲念出來。

日記念完後,學習委員搶過自己的日記本,回到座位上默默流淚,魏敏芝和刺頭面面相覷。等到夜深人靜時,魏敏芝才有勇氣把刺頭拽到學習委員面前,讓他給對方道歉,刺頭很不情願,最終決定賠償粉筆,他把從村長那裡得來的五毛錢交了出來,這點錢可以買半盒粉筆,學習委員也原諒了他。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第二天魏敏芝點名的時候,發現刺頭不在教室,她找到刺頭家裡,才得知他父親早逝,母親患病臥床,家中又欠下許多錢,無奈之下刺頭只能輟學去市裡打工。

魏敏芝要了刺頭在市裡的地址後便去找村長,她告訴村長自己要去找刺頭,可村長並不同意,認為她是多此一舉。

她只好回到教室自己想辦法,從同學們的口中她得知去市裡的車票要三元錢,她囊中羞澀,同學們更是一貧如洗,這時一個同學提議他們可以去搬磚,一個磚頭可以賺一分五。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於是魏敏芝領著同學們來到了磚廠,磚廠的負責人不在,魏敏芝便自作主張帶著學生們將外面的磚搬到磚窯裡,當他們搬了一千多塊後,負責人終於出現了,他看到堆得七零八落的磚頭,十分生氣,他本來一分錢也不想給他們,可他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後,還是給了他們十五塊。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他們之前在教室計算過,去市裡兩個人來回只需要九塊,於是魏敏芝用剩下的六塊錢買了兩罐可口可樂,大家輪流著一人喝一口,稚嫩的臉龐上透露著濃濃的喜悅。

但當魏敏芝來到車站後才發現,去市裡的車票要二十元五毛,她本想繼續靠搬磚賺路費,可同學們表示他們實在幫不了忙,此時之前建議她去搬磚的同學再次對魏敏芝說,可以逃票上車。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在同學們的掩護下,魏敏芝順利的坐上了去市裡的車,可半路上她還是被售票員趕了下來。她只能徒步前行,幸好在路上她遇到了好心的司機把她捎到了市裡,她拿著刺頭所在的地址四處詢問路人後,終於來到刺頭的所在地,可刺頭不在這裡。

她從把刺頭帶到市裡的小美口中得知,刺頭三天前就在火車站走丟了,魏敏芝為了讓小美陪同自己去找刺頭,給了她兩塊錢也就是小美一天的工資。之後她們來到火車站的廣播室,試圖通過廣播找到刺頭,可哪怕工作人員破例幫她們播了六遍,也沒有刺頭的消息。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小美拿著錢離開了,魏敏芝則繼續尋找刺頭,她去買了毛筆和一百張白紙,在火車站寫著尋人啟事,寫到最後墨水不夠還摻了些水繼續寫。一位路過她的大哥好心提醒道,紙質的尋人啟事根本沒有用,建議她去電視臺刊登廣告。

魏敏芝拿著一沓尋人啟事來到了電視臺,她向門衛室的大姐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可她沒有證件和證明信,大姐不肯放她進去,最後大姐面對她的執著,半開玩笑的說除非她認識臺長,才可以進去。

魏敏芝信以為真,她問清楚臺長的長相後便站在門口逢人就問,“你是臺長嗎?”她不肯錯過每一個長相類似臺長的人,可她問了一天也沒有見到臺長。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與此同時,走丟的刺頭只能靠討飯填飽肚子,一個好心的老闆娘見他可憐,便讓他每天來小攤吃飯,順便幫忙洗洗盤子。

魏敏芝沒有刺頭那麼幸運,飢腸轆轆的她只能趁著服務員還沒有收拾桌子,趕緊吃著別人的剩飯。她靠著電線杆睡在馬路上,夜晚的風把她手邊的尋人啟事吹散一地,後又被環衛工人清理乾淨。直到有一個好心的過路人把她叫醒後,她才發現尋人啟事沒了,她繼續站在電視臺門口,尋找著臺長。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功夫不負有心人,臺長終於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了她的存在,他在門衛大姐那裡瞭解了魏敏芝的情況後,十分重視並派人去幫她解決這個問題。電視臺正好在做一檔關於教育的節目,收視率還不錯,編導認為魏敏芝可以藉助節目找到刺頭,於是把她請上節目錄制現場。

面對鏡頭的魏敏芝十分緊張,她本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女孩,如今更是要回應主持人的眾多提問,她緊張的不知如何是好,最終她在主持人的鼓勵和引導下,真情流露。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節目播出後反響不錯,熱心市民紛紛打電話提供線索,幫助魏敏芝尋找刺頭,最終還是老闆娘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則尋人啟事,她覺得刺頭就是節目裡提到的走丟兒童,便讓他過來看電視,刺頭看到電視機裡尋找自己的魏敏芝,感動得熱淚盈眶。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兩人終於相見,電視臺的人開車送他們回村,並來到村裡採訪村長,由於之前的報道,各界人士開始關注貧困山區的教育情況,並施以援手改善教學條件,孩子們有了許多新文具,老師也有了許多盒彩色的粉筆,大家看著新粉筆十分激動,魏敏芝提議道,一個人可以選一種顏色寫一個字,這個提議令大家開心不已,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在黑板寫下一個字,影片也隨著孩子們或大或小的字,一個接一個的落在黑板上而結束。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改編於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由張藝謀拍攝。影片中的人物全由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飾演,他們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卻以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這也間接拉近了我們與影片的距離,影片中每個人是那麼的樸實,甚至是我們身邊某個人的投影。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揭開了國內教育的傷疤

本片榮獲金雞獎、金獅獎等眾多國內外獎項,因為影片把中國落後山村的教育情況體現的淋漓盡致,以至於被一些愛國人士抨擊,他們稱這部影片損壞了中國在國外的形象。可我卻認為這部電影所帶給我們的震撼不僅僅是關於教育,更多的是引出我們對教師的尊重和敬佩,他們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裡,卻堅持做最不平凡的事,日復一日,週而復始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這句話,不僅僅是指代了學生的數量,更多的意味著教育和責任兩者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