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中國著名攝影家解海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出現的一位利用攝影推動社會進步,啟動造福幾代人教育事業《希望工程》的攝影人。當時還是北京崇文區文化館創作員的解海龍,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輾轉在那些貧困落後的農村地區,跑了20個省,50多個縣,200多所學校,用了近6年的時間創作主題攝影——20世紀末葉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


其中“大眼睛”、“小光頭”、“大鼻涕”等經典攝影作品,改變了千百萬貧困孩子的生存狀況,堪稱中國最重要的紀實攝影作品之一。其中的一位小姑娘手拿鉛筆,睜著一對大眼睛望著前方,這張名為《大眼睛的小姑娘》的照片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定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識”,感動了一代中國人。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1992年10月,解海龍以《希望工程攝影紀實》為題的圖片展在北京、臺灣、香港展出,獲得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高度關注。1994年,希望工程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大型義演。解海龍的照片同一天在人民大會堂展出,他因此成為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紀實攝影展的第一人。“大眼睛”照片註冊了專利,曾貼滿全國大街小巷,幾乎成為20世紀發行量最大的印刷品。


2006年的北京華辰秋拍會上,高51cm、寬34.8cm的《大眼睛》以30.8萬元高價拍賣成交,在西藏援建一所希望小學,同時也為中國紀實攝影在藝術市場上正了名。2007年 “大眼睛”編入小學語文課本和高中美術課本。


解海龍老師這張經典照片

是怎麼拍攝和製成的呢?

1991年5月,在安徽省金寨縣張灣小學,解海龍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學的孩子,在眾多孩子中間發現了一雙閃亮的大眼睛。這個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齡最小,最叫他擔心,因為她上學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還在一座大水庫上面。

可是,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堅強,不管颳風下雨,她總是按時到校,一天早晨,他隨著這個孩子走進教室,拍下了《我要讀書》這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從此,照片中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打動了無數的熱心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原 照 片

《大眼睛》這張照片的拍攝,使用的是尼康F3相機,80-200mm變焦鏡頭,柯達TMY400黑白膠捲。拍攝時按人物的臉部測曝光,曝光補償為加三分之二檔。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暗房局部加光示意圖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暗房局部加光示意圖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這樣照片層次豐富,反差適中。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最終效果

給前景部分多加光,使影調更深更厚重,以突出畫面視覺中心的大眼睛。這是最終的效果。


大眼睛小姑娘 / 蘇明娟

解海龍 / 攝影 張左 / 製作


80年初,我剛拿照相機時,總想著找個老師。經朋友介紹認識瞭解海龍,我們時常擠在他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裡聊攝影,他的愛人和孩子用布簾隔開,睡在裡面。開始彼此生疏,我們叫他老師,熟了便稱他“大哥”。後來我的拍照技術有了提高,他幫我從建築公司調到了崇文區文化館,和他一起工作。


80年代末,解海龍開始拍攝“希望工程”,我的任務就是在後方做好服務。衝顯膠捲是根據我們事先商量好的曝光組合去做的。海龍拍攝時習慣曝光稍稍過點,我就根據他的習慣去衝顯。第一卷衝好後,根據底片的薄厚定下一個基本的密度,在以後的製作時就以這個為標準。


《大眼睛》這張照片的拍攝,使用的是尼康F3相機,80-200mm變焦鏡頭,柯達TMY400黑白膠捲。拍攝時按人物的臉部測曝光,曝光補償為加三分之二檔。後期膠捲沖洗時,我把顯影時間縮短了30秒,底片反差稍大但還是能接受的,要在照片放大製作時加以彌補。對相紙曝光是以人物臉部做的試樣,整體曝光後,再做局部的加光處理。在這張照片放大製作過程中,只採用了局部加光的處理手段,還是很容易把握的。


“希望工程”的照片引起全社會對貧困失學兒童的關注,我也有一種榮譽感,為自己能結識這樣的老師、大哥而自豪。(以上4段文字摘自《解讀黑白潛影:暗房師的製作思考》作者:張左)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大眼睛的小姑娘蘇明娟,後來上了大學,進了銀行上班,結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有人說,是希望工程成就了蘇明娟,也有人說,是蘇明娟成就了希望工程。蘇明娟說:“大眼睛”不屬於我一個人。


作為希望工程背後的攝影師解海龍老師,他改變的何止是一個女孩的命運,更是553.6萬中國孩子的命運。他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一個時代的良心!


攝影家解海龍:《大眼睛》是怎麼拍出來的?

2005年5月,北京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院內。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在北京首次相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