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傳統教育中最基本的觀念,三歲小孩從呀呀學語時就已經在灌輸這種思想。這裡就不在解釋這話的含義了,想具體瞭解的可以上

“頭條搜索”去搜一下。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頭條搜索截圖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某寶上截圖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主要是源於昨天晚上回家開車時聽深圳先鋒898“鵬城夜話”,這檔節目裡聊到了這個話題,聽後覺得有些感悟,週末有時間整理一下我的思緒,跟大家一起來淺淺的交流探討!

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分享了一下幾則身邊的事例,與大家一起進行探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事例一:

1,現在很多人喜歡自駕遊,順便做做己所能及的公益。事例中主人公A與同伴們驅車前往偏遠山區,途中遇到老農在晾曬豆子,覺得這豆子不錯,綠色健康,就想把老農的豆子都收掉,自己吃一部分,一部分準備送朋友。與老農商量後按照市場最高價把老農家中晾曬的豆子全部買下了。豆子也確實不錯,朋友們也紛紛點贊。有些沒分到的朋友就想還要豆子找到了A,A說那好吧!A就再買一些,於是通過之前留下的聯繫方式找到老農,讓他把自家剩餘的豆子都賣給A,還是之前的價格。很快豆子就收到了,但豆子A一看明顯不如之前買的,發現很多壞的,且不夠新鮮,這樣也沒法送朋友呀!只能通過其它渠道送給了有需要的人。後來據A瞭解,老農是把好的壞的都裝起來充數送來了,並且把去年的存貨也一起送了過來。因老農知道,這麼偏遠的山區A這些人只是過客,能賺一把就賺一把,所以才這樣做,A的心真是涼了一大截呀!但A做公益的心始終沒有改變,相信

“人性本善”,會堅持一直做下去的。

事例二:

2,還是以上同一主人公A,這次是旅途中路邊買農戶的包穀。看到包穀不錯,就想把農戶的哪天收穫的包穀收了,免得他們又起早貪黑的搞到集市上去買。當時農戶籃子裡只有5顆比較好的包穀,問他多少錢,他說你自己給吧!看到農戶這樣說,手上也只有50元的零錢了,就說我50元全部買下你的包穀吧!實際上他家裡時看到還有5顆好玉米,我說你全部給我吧!他說哪不行,你還得給錢。你說說是啥包穀呀?10塊錢一顆,A頓時心涼。A當時就在想這不是哄抬價格?認為A來買肯定是有錢的人,能宰一次就一次,反正都是“一錘子買賣”。後來他又跟A再推銷其它農副產品花生,這時A已經沒有心情,拒絕再購買其的其它任何農副產品。

以上兩則事例,你怎麼能用簡單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來對老農與農戶進行評論呢!

我們熟知的麥當勞餐飲店,他們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只允許開直營店。為什麼只能採取直營模式呢?據說其主要擔心的還是特許經營者太自作聰明,高速公路上很多都是長途路過的客人,他們可能也都是一次性消費客戶,所以抱著以上這種思想,總想著是“一錘子買賣”,以次充好,缺斤少兩等欺騙消費者,最終可能就是砸了自己的品牌,看看外國人對人性還是比較有研究的。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場景:

1,一個人偷了別人的錢,你說他是本性“惡”。但我們相反看到他是為了救自己的家人才被逼呢?

2,一個人去做慈善,捐款,你說他是本性“善”。但我們調查發現他的錢都是來路不明或者說是坑蒙拐騙獲取的呢?

你也許會說,我們要分開來評論。他進行偷竊,坑蒙拐騙那是本性“惡”,做慈善是本性“善”。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沒有他最初的坑蒙拐騙的“惡”,不就沒有他做慈善的"善"了嗎?任何行為都沒有善惡之分,不能把事情分割開來看。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人之初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而是善惡一體的。我們日常生活中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也都有正反兩面。世間本無善惡的之說,這些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是經不起推敲的東西。人性如要是本善,這應該與生俱來,為何還要後期成長過程中還要加以正確引導?還要加強教育與學習,讓其不要偏離正確的軌道。

《西遊記》中有一集真假美猴王,講唐僧師徒之前心不和,互相猜忌,才由此而生了六耳獼猴,出現了真假美猴王,此難據說是佛祖為了化解他們師徒之間的不和關係而設。這一點在那一集結尾的時候,佛祖說的話就是這個意思。六耳獼猴是假的,真偽難辨,照妖鏡,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都沒有辨認出來,最後是佛祖認出後的,被孫悟空打死的。我覺得這劇情裡就是在講人性的正反兩面,善良與邪惡的較量,最終加以正確引導而使其走上正軌。

我們希望人世間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祈禱社會和諧,世界安寧!!!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網絡圖片

以上希望這領域的專家學者多多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妥之處還望多多包涵,不吝指正!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